历史&地理:古地图拾趣

标签:
阑夕地图历史地理科技考古 |
分类: 狐说图海 |
http://i45.tinypic.com/2a4tqf6.jpg
文/阑夕
中国人信奉“天圆地方”的道理,甚至连货币(铜钱)都按照此种信仰来设计和铸造;
西方在很久以前则以为地面是扁平的,四周围都是大海,一清早太阳从东边的大海里升起来,到傍晚就落到西边的大海里;
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翻过来的茶碗,下面有三只大象托着,这三只大象站在一个很大的乌龟背上,乌龟就在海上浮着;
古希腊先知毕达哥拉斯倒是信誓旦旦的声称地球是圆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信他,而且他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坚持;
直到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麦哲伦震惊世界的两此旅行,才让世界认识到了自己本来的面貌。
但是历史的长河并不因为礁石在下游等待而就不会提前溅出水花,在鸿蒙的时代,神话与科学如同孪生胎儿一样融汇在一起,礼未崩乐没坏,同时怀着虔诚与探索的心态,去绘制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尽管有很多都匪夷所思,但这都属于一片黑暗森林中孜孜不倦的点点烛光,未尝能够照亮什么,但是至少我们的眼,可以看到我们的五指,可以让我们通过摸索,来踟躇前行。
下文来自历史爱好者 埃涅阿斯 的研究:
http://i48.tinypic.com/1zl9h90.jpg
这幅图是根据古希腊最博学的大学者Posidonius (150-130 B.C.) 对世界的理解所绘制的,由17世纪绘图名家Petrus Bertius亲手操刀。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两个绳套是怎么回事?难道真像柏拉图《法律篇》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之外,有一个神把我们当做玩偶了?
http://i50.tinypic.com/erc403.jpg
这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图,震撼世人的Madaba Mosaic,它致力于将圣经上的地名还原到地理层面。这幅图吸引我的是它的色泽。——亚洲圣城怎么呈现出希腊红陶的颜色?
http://i48.tinypic.com/2ivk5zc.jpg
这幅地图是根据古希腊地理学家Strabo对世界的理解所绘制的。可以看到,地球表面被偌大的海洋水域所占据,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即非洲)三块陆地显得非常渺小,挤在一起,爪牙交错,互相啮咬。——它们生来似乎就注定要纷争不休的。这就是希罗多德《历史》不朽的话题。左上角两座岛屿难道就是孤傲不群的不列颠?
http://i50.tinypic.com/4jn9t5.jpg
http://i48.tinypic.com/qwyqg6.jpg
http://i49.tinypic.com/2n8sa3t.jpg
作为业余爱好,我断断续续地鼓捣了好几年西洋老地图,看到了不少,但上面几幅图今天第一次见到,非常吃惊,原图在形式上有点像中国卷轴画(scroll painting),高34厘米,宽675厘米,比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的规模还要大……1737年,神圣罗马帝国为哈布斯堡皇家藏书馆购得此图,自此成为帝国珍宝。这究竟是一副关于什么的地图呢?用这个问题考考路人吧。
http://i48.tinypic.com/2m60guv.jpg
http://i50.tinypic.com/29bfaw.jpg
这两幅图(其实是一副)是我非常喜爱的,几年前,编辑海国图志丛书的时候就使用了这幅图,用的是下面这幅衬底是蓝色的,我觉得那是天空的颜色,更加实在。这幅图是古代地理学家、托勒密天文学体系的开创者绘制的,十二个略带憨态的风神从不同方向将地球团团围住,这是典型的托勒密绘图风格。
http://i46.tinypic.com/abqpup.jpg
只要看见鼓着腮帮子的小风神,那八成儿就是托勒密风格的地图了。没错,这张“风图”(Tabula anemographica)出自十七世纪荷兰人Joannes Janssonius 之手,图示了支配着中古世界的托勒密天文视野。Joannes Janssonius追随西洋绘图宗师Gerard Mercator(1512-94),并成为该流派的杰出继承人。这幅图被用在了“海国图志丛书”里的施米特那本《陆地与海洋》的扉页上了。
http://i47.tinypic.com/zjwmmd.jpg
Secunda etas mundi——卑微的世界遗产。这副图是德国绘图家 Hartman Schedel(1440-1514)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前一年绘制而成。里面又有鼓着腮帮子的“煽风点火”的,一定是托勒密风格的。这副图遵循托勒密的天文地理体系,图示了圣经《创世记》第十章的场景: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三分天下。在我迄今见到过的所有老地图中,这一副是我最喜欢的,我主要是喜欢里面的神学政治意味……
是的,这就是海国图志学刊第四辑《欧罗巴与亚细亚》的封面图。在这幅图中,古代异教世界的地理-天文视野与《旧约圣经》中的亚洲神秘史记融合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