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Rob A Bank》,小成本电影的教科书

标签:
阑夕抢银行指南娱乐 |
分类: 狐说电影 |
文/阑夕
How To Rob A Bank,中文译名为抢银行指南/如何抢银行,听起来像是《盗火线》那样惊心动魄的枪战片的名字。
除了上面这张绿莹莹的、体现对峙形势的海报外,这部电影还有另一副海报,可能更加应对其片名:
如果这部片子在当初上映时,有人是因为对海报上的火爆镜头而买了电影票打算观赏一场动作片,那么我得先同情一下这些败兴而归者。
被劫匪攻占的银行、片地趴伏的人质、设有重重密码的金库、包围现场全副武装的警察……没错,这些元素在这部片子里都有,但是它们都不过是电影的点缀和花边而已,全片一共开了两枪,第二枪还是走火,而这次走火直接误杀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劫匪头目的帅哥,然后警察趁乱蜂拥而入解救现场,没错,这个结局也是无关紧要的,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全部都经由多部手机之间的通话而渐进和完毕,抢银行的执行也是通过近似于罗嗦的对话而实现。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死心的话,那么请不要介意我继续剧透:整部电影的拍摄场景几乎只有一个封闭的金库、一个银行大厅和银行外的一截街头,省钱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使翻来覆去的那几个背景不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大段大段的对话和深刻的人物表情成为了导演的救命药草。
不过说实话,这根救命药草还真成了导演的灵丹妙药,电影的结构并不单薄,而在丰满主题的盈亏上,导演也把握得较为准确,至少不会轻易让人感到昏昏欲睡。
很多影迷在观影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商业大片、载誉经典产生本能上的疲倦,从而暂时的转投小众范畴的电影,的确,不少小成本或独立电影都相当出色,但之所以人们会对这类电影另眼相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十分不易,而每年都有海量的小成本电影根本没有机会登上殿堂为人所知,所以很多影迷会有这么一种错觉:似乎小成本电影里烂片比例很低。这是一个误区,这里只简单提及,就不细说了。
以小成本电影的标准而言,《How To Rob A Bank》应该超出及格线不少,它应该能够教会不少梦想一鸣惊人的导演和制作人如何去用有限的成本拍出不逊于大片的扣人心弦和紧凑节奏,不过如果要往更上层的标准来看齐,《How To Rob A Bank》还差得远,大卫·韦恩用28天拍出的《十诫》、两个礼拜迅速出炉的《狙击电话亭》、如情景剧一般简陋却经典得让人无法忘记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些案例都比《How To Rob A Bank》要更为成功。
最后,抢银行的概念被体现得很市民化——拿走银行和顾客交易中的手续费,作为对银行霸王条款的报复。“正如你们所了解的一样,生活,就是在偷走你的东西。毫不夸张地,一分一秒,一点一点……现代生活里随处可见的便利设施正在一点一点地榨干你,而且没有找零。你在人行道上甚至不愿意弯腰去捡的一毛钱硬币,却正是你为了得到这些“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毛钱。你拨411(电话查询台)会花掉你50美分,如果你真要拨打你想呼叫的电话,那需要再多交49美分。这些都是强加在像你我这样的人身上的。一周结束的时候,发薪水之前,我的帐户里就只剩20美元了,可别想着去取钱,取20美元要花掉你1.5美元的手续费。这就是说,等变态的提款机扣完钱,我就剩18.5元了……也就是说我只有不到20元钱了,我的资金短缺了,这就是我来这儿(银行金库)的原因。现在,把耳朵竖起来,因为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怎样战胜所谓的“系统”,搞定你生活中那些杂七杂八的帐单:你不愿弯腰捡的一角硬币,正是我们愿意捡的,偷走手续费!那是一大笔零钱!”这让我想起现实中一个真实的商业教材案例:
-
1989年,默巴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为减轻父母的压力,默巴克利用闲时间承包打扫学生公寓的工作。第一次打扫学生公寓时,默巴克在墙脚、沙发缝、学生床铺下扫出了许多沾满灰尘的硬币,这些硬币有1美分、2美分和5美分的。默巴克将这些硬币还给学们时,谁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热情。
此后,默巴克给财政部和央行写信,反映小额硬币被人白白扔掉的事情。财政部很快给默巴克回信说:“每年有310亿美元的硬币在全国市场上流通,但其中的105亿美元正如你所反映的那样,被人随手扔在墙脚和沙发缝中睡大觉。”
默巴克震惊了,他想:如果能使这些硬币流通起来,利润将多么可观啊!
1991年,刚毕业的默巴克成立了自己的“硬币之星”公司,推出了自动换币机。顾客只要将手中的硬币倒进机器,机器会自动点数,然后打出收条,写出硬币的面值总计。顾客凭收条到超市服务台领取现金。自动换币机收取约9%的手续费,所得利润,公司与超市按比例分成。
5年间,“硬币之星”公司在美国8900家主要超市连锁店设立了10800台自动换币机,并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一文不名的穷小子默巴克一夜暴富,成了令人瞩目的亿万富翁。
对很多观众而言,《How To Rob A Bank》的女主角是个惊喜,这个惊喜的体现可能并不在其演技天分或角色价值上,这个在剧中被叫作Jessica的方脸美女之所以那么抢眼,恐怕还是因为她的个人气质实在过于出众,以至于完全压倒了与其演对手戏的冒失青年,尤其是黑发时的她自然流露出来的法国式成熟气质,魅力十足。事实证明很多人还是对发色有着极高的敏感度的,因为她在中途拿掉伪装用的黑色假发而披着一头金发时,仿佛忽然就遗失了那份韵味,变得泯然众人。
查了一下,Jessica的扮演者名叫艾丽卡·克里斯滕森(Erika Christensen),1982年出生于西雅图,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的郊区长大,是一名典型美国女孩。自小从艺,在表演,唱歌和舞蹈上颇有天赋的克里斯滕森天生就是这块料,获得过很多青年标准的奖项,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踏入一流艺人的阵营。
就以她在《How To Rob A Bank》中的几张截图来为本文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