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超人的男子》,曾是孤立无援的自我救赎

标签:
影评曾是超人的男子郑允哲韩国娱乐 |
分类: 狐说电影 |
文/阑夕
如果体味一次经典电影的代价是要忍受这部电影前半段的荒诞不经、毫无逻辑,并且保持对那拙劣的滑稽表示兴趣和清醒,你是否愿意付出这个代价?
或者说,你是否能够接受全智贤变成一个不再Sexy而是有点Baby fat的全素颜干物女,跟着一个发型粗鄙、典型韩国式斜三角眼的大叔玩着伪科幻的暧昧?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不管你是猎奇的或是八卦的还是找茬的心态,推荐你在一个清静的下午,在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机屏幕前,泡上一壶热茶,默默欣赏这部不世出的经典。
我是一个虚伪的人,因为当我如此向你推荐时,我正和数年未见的老同学一起,坐在闷热嘈杂的网吧里,戴着声道损坏的耳机,强撑着疲累感看完这部《曾是超人的男子》。
《曾是超人的男子》讲述了一个雷锋式人物的故事,但是超人李铉硕却不是一个在军民关系紧张时所设计和推出的一个脸谱化、标志化的产物,这个人物更多的代表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膨胀下公众对于道德感情的理想化臆想。
它的拍摄手段用尽了抽象和虚实,让人在观赏的同时,无法放松思维,导演一直都牵引着一只看不见的风筝,但这只风筝却是观影者所无法忽略的焦点之物。这部影片试图表达了很多,但与此同时它又抛出了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既不是选择题也不是判断题,它的答案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是否对自己所回答的内容,问心无愧。
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他在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世界观中活得愉悦满足,但他的表现实际上却是一个十足的小丑,并且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我们是应该轻拍他的脸颊,严厉的唤醒他所沉睡的梦境,还是应该微笑的坐在一旁,偶尔帮他把磕破的伤口上的纱布打理平整?
一个通过帮助他人来证实自己身为超人的存在的男人,我们是应该告诉他,他的发型远不如Clark
Kent那么有型,他身穿的花衬衫也根本没有内裤外穿的Clark
Kent那么有个性,并请求他不要继续滥用癫痫患者的权利,还是应该把他视作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理解他,宽容他,协助他,爱他?
你愿意努力保持情绪愉快吗?这是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减少,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你怎么看待一个人的绝望与溃败,当这个人无法承受压力时他是应该寄求于社会还是用幻想来代替现实?
当一个父亲为了所谓自由运动而离开儿子,失去监护的儿子被流弹击中头部,你认为这个依靠微小概率存活下来的儿子是该憎恨舍弃责任的父亲,还是会继承父亲的肉身凡胎的超人衣钵,踏上乐于助人的可笑道路?
汽车肇事,大火熊熊,你是抱臂围观,还是走向前去把昏死过去的乘客拉到安全地带,即使明知汽车随时会爆炸?
楼宇着火,火苗肆虐,你是仰头观望,还是披着淋湿的毛巾,一头撞进摇摇欲坠的楼房,救出被困的居民,即使明知自己不是X-Man中的Ice
Man?
你会不会认为,当自己身为一个以拯救世界为己任的超人,是能够随时跳出窗口振臂飞翔的?
儿时的梦想,你是否还能认账,并宣扬给所有听,即使他们都露出嘲讽的笑容,对你说哥们该吃药了?
有种药物,每天吃两颗,它能够帮助你恢复大众式的理智,你会在药物的协助下成为一个正常人,甚至可以拥有身份证并参与生产和创造的工作,你会不会服下那两颗小小的药丸?
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电影,你是否会产生以上,以及更多的思考?
坦诚的说,韩国的导演,我只欣赏一个人,金基德,可即使是对他,我的热衷与关注也远不如日本的黑泽明、北野武、宫崎骏等人。《曾是超人的男子》的导演郑允哲资历颇浅,曾经有过一部还算成功的电影《马拉松》,但《马拉松》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满脑都是一个叫阿甘的美国人,就好像看完《太极旗飘扬》后我满脑都是《拯救大兵瑞恩》,这种与成名电影藕断丝连的关系使得这类韩国电影无法冲破局限与禁锢,而《曾是超人的男子》则有些进步的改善了这一情形,虽然在看完《曾是超人的男子》后我不可救药的想起了蒂姆·波顿《大鱼》和《剪刀手爱德华》,但郑允哲无疑有着自己的神韵和目标,他也成功的将它们植进了这部作品之中。
这部电影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也具有很多精辟简练、意味深长的词句,相信在最后就算它不能让你感动,也能促人反思。要说有所欠缺的,可能就是音乐了,如果能够在影片的音乐上花点心思,那就更加完美了。(我想起了久石让,Orz...)
至于影片中所涉及到的那场讳莫如深的光州事件,我只想说,1980年的韩国人,远比9年后的中国人要勇敢、有骨气得多。即使是在今天,1291次列车上曹大和的血还未冷去,眼镜乘客成准强至始至终都是孤立无援。
最后,用贯穿影片首尾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力量打不开铁门
但是一把小钥匙能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面都有这把钥匙
打开这个门迎接一个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