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008]见习教师实习案例

(2013-11-08 08:33:30)
标签:

见习教师

教育

分类: 工作

实践互助成长

                ——见习教师案例

    20131018,在正式成为见习教师后的第三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我迎来了我的第一堂录播课。录播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要怎么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落实知识点?要怎么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年少时代的怀念?要如何让学生品味文字之美?在定下上课内容之后,我的脑袋里就塞满了这些问题。

完成这次录播之后再回头看,从定下内容后的战战兢兢,到讨论阶段的焦虑困惑,再到站上讲台后的期待与不安,我就在老师和同伴们的帮助下,跌跌冲冲地走完了整个过程。尽管最终我的课堂里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结果也与完美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在这一次课之后,我的思路开始变得开阔,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语文课应该是这样上的。

初定,不敢越雷池一步

定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内容完全是阴差阳错。之所以把它作为录播课内容,是因为我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这个;而组内公开课定了这个题,完全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组内公开课,就这么照着进度轮到这篇课文。

因为第一次上这篇课文,在网上浏览了数篇教案设计之后,出于保险起见,我的第一份教案就完全以这篇课文的考点作为参照,将品析第二小节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来安排整堂课的内容:先总说百草园“乐在何处”,引出第二小节的内容,然后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景物描写,最后,让学生仿照第二小节写一段景物描写。

这样备课的好处在于稳妥,该落实的知识点都落实了,也不至于引申太多最后出什么差错;只是课堂容量小。

当我把这份教案交给见习导师的时候,导师说:“教案设计很传统。”

她太客气。这份教案说好听,是中规中矩;实质上,只是没动脑子罢了。

讨论,感受作者的感受

在看完教案之后,导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写景和雪地捕鸟之间要插入‘长妈妈说故事’这一内容?”

这个问题也曾让学生时代的我困惑过:中国的传奇小说故事太多,为什么鲁迅先生只特地讲到“美女蛇”?第二小节的春夏秋三季景物与雪地捕鸟正好完整地组成了百草园的四季图景,为什么要在其中插入“美女蛇”这一段?但那时的我没有想太多,甩甩脑袋,问题就留到了十年后的今天。

在我犹犹豫豫地表示“美女蛇的传说”给百草园带来的神秘感让鲁迅难忘之后,导师又问我:“长妈妈是什么人?”长妈妈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再联想到雪地捕鸟中出现的闰土的父亲,《阿长与山海经》、《故乡》与眼前的课文突然都串在了一起。导师顺势又点拨我,鲁迅对百草园的怀念是否只是怀念景色、故事和捕鸟。

情感。说到底还是关于情感。鲁迅怀念的不仅是百草园和在百草园中做过的事,他也同样怀念童年时代的那些重要的人。

于是我又开始寻找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才发现鲁迅先生与百草园“最末一次相见”的时间是1919年他最后一次返乡。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而当他写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他正独自在与故乡相隔千里的厦门。同样,鲁迅先生在1921年写下的《故乡》一文,也是以19年的那次返乡经历为蓝本的。在他写这篇小说时,他的童年伙伴闰土尚在人间,但两人之间已经地位悬殊,不复儿时的亲密无间。

我试着站在45岁的鲁迅先生的角度来看待百草园。那个无拘无束的乐园以及其中珍贵的人和事,是随着他童年的消逝一同消逝的。而随着他的长大成人,这一片伊甸园就永远失落了,只有在回忆中才能重新感受那份温馨与快乐。所以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先生回忆故乡的食物时写道:“它们大约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百草园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互助,同伴讨论思路多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理解,我重写了教案,原先对百草园“乐在何处”的概括环节不变,之后的提问则改为“鲁迅先生会对哪一个百草园印象更深刻”,由此引出学生对“百草园”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的讨论,再顺势导出对作者情感的讨论,最后以朗读第9小节收尾。

教案在设计的时候很顺畅,可是真正上课的时候却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组内公开课的课堂有些混乱,例如在分析第2小节景物描写的时候过于零散,在导入背景的时候却又发现学生对鲁迅的生平完全没有了解因而无法产生共鸣……在公开课结束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我查找资料努力备课之后,课还会散成这个样子呢?

我把遇到的问题和同为见习老师的Y以及实习的M一起讨论。两位老师给了我非常中肯的意见:课堂内容的散点太多,主线不明确;既然是以情感作为主线,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偏离到别的知识点上去。总而言之,上课不能够追求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课堂目标有所割舍。M还建议,在讨论第2小节时,可以将原文改写成对景物的白描,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原文中作者表达的喜爱之情。在他们俩的帮助下,教案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将品析课文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途径。

在向导师汇报过组内公开课的上课情况和三个老师的讨论之后,导师又添了一句:“别忘了分析学情。”于是在录播之前,我又去上课的班级里和学生聊了一会儿,在了解学生对课文、作者的熟悉情况之后,终于开始了录播课。

反思,站上新的起跑线

录播课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次的问题出在背景材料的引入上。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我引用了《故乡》中鲁迅与闰土相见的片段。但这片段并没有引起多少共鸣。

课后,导师、Y和M一起帮我分析了这次课的不足。这次课的最大问题在脱离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而引入的资料,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上引开,导致之后的课脱离了文本内容。其次,在课的最后,并没有将“生机勃勃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和“有趣的百草园”归总起来,应当向学生强调,尽管百草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头至尾只有一个百草园。第三,在课的最后并没有为下一课的内容打下伏笔。

在这次录播课之后,我自己也想了很多。

存在我身上的问题,首先是理念。到现在为止,我依然秉承着应试的思路。拿到教材,我第一个反应是去归纳考点而不是阅读理解文本。就像我第一次备的课,尽管内容稳妥,但只是在作教参的搬运工,因此课堂低效又枯燥。其实语文除了用来考试以外,更多起到的是熏陶的作用,浸润在美好的文字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这才是语文的作用。因此,我应当更多地注重课文本身而非历年考卷。

第二,我依然存在贪多求全的毛病,想在一堂课上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结果把课堂弄得很混乱。以后要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而且自始至终立足于文本。

第三,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以后应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恰当地进行引导。

    尽管我的第一次录播课就这样结束了,留下了不少遗憾。但也就从这些缺憾中,我觉察到不少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反思这整个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我相信下一次,我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取得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