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疫针怎样打才安全

(2008-12-31 17:04:10)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防疫针怎样打才安全

重庆沙区人民医院,医生细心地给一小孩喂食糖丸。

 

近期发生的几起接种疫苗疑似不良反应事件,让许多家长心里打鼓得厉害:吃糖丸、打防疫针有致死致残的风险,我们家的宝宝是否还要接种?

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大可不必一叶障目,接种疫苗对孩子来说利远大于弊。家长应该在接种疫苗可能的风险与孩子罹患传染病后可能造成的伤害之间谨慎取舍。

常识篇

安全接种的五个必答题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每个家长都应该认真学习疫苗接种这一课。为了“考核”家长的学习成果,记者请疾控专家出了下面五道必答题,并给出了正确答案。

接种了过期疫苗怎么

过期药不能吃,过期疫苗当然也坚决不能接种。许多家长都有疑惑:万一我家的宝宝接种的疫苗过期了怎么办?

记者从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了解到,所有疫苗从采购到运输、储存、接种环节,都受到严格控制。在每个环节,疫苗的保存都有严格规定:如国家计划免疫类疫苗,一般都按要求保存在2到8摄氏度的环境下;而麻疹、糖丸等疫苗则需要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冷冻。

此外,对疫苗的有效期控制也非常严格。因为担心过了有效期的疫苗在安全性和效果上不能保证,因此对于还有3个月就过有效期的疫苗,是必须召回的,具体由区疾控收回再统一送往市疾控中心统一处理。

知情同意书是否需要看

很多家长对于接种疫苗需要签署的《知情同意书》抱着一种走过场的态度,不认真阅读便大笔一挥签了字。事实上,《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孩子接种安全最关键的一道关卡。

专家提示,与其他医疗行为一样,接种疫苗同样存在风险,那就是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一般来说,一些疫苗的不良反应人体是可以承受的。但有疫苗相应禁忌证的儿童如果接种了该疫苗,则可能发生意外。

有的家长觉得反正是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大家都接种了,比较安全,因此阅读《知情同意书》时往往走过场。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却可能给幼小无辜的孩子带来威胁。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了解每次要给孩子接种的疫苗的不良反应、适应证和禁忌证。此外,还要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身体状况、抚养状况,包括是否有过敏史等,避免不幸的发生。

专家提醒家长,婴儿出生后家长都会从出生医院获得一份《免疫预防接种证》,上面明确标出何时适宜接种哪类疫苗。家长最好按照时间表去安排孩子接种疫苗,如果提前或延后太久,都不利于孩子健康。

一类二类疫苗是否必须全接种

虽然每个家长手里都有一册《免疫预防接种证》,但很多家长对疫苗并不了解,认为一类疫苗是必须接种的,二类疫苗则可自愿选择。专家表示,这个观念不正确。

我国现有的疫苗分为一类、二类两大类,其中一类疫苗是由国家支付费用,二类疫苗需要自费接种。有的家长以为一类疫苗既然是国家给买单,肯定在防病上更加重要。而二类是自愿选择,国家不出钱,可能这类疾病也不大受重视,因此可以不给孩子接种。

专家指出,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国家对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划分,不只出于其在防病上的重要性考虑,还要考虑国家是否负担得起这笔庞大的费用。因此,无论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都是有必要接种的。

不过,无论国家买单还是个人买单,给孩子接种疫苗都可采取“自愿原则”。一类疫苗虽然是国家买单,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如孩子有禁忌证就可以不接种。二类疫苗在防病重要性上并非是“二等”,有的二类疫苗预防的疾病虽然未必致命,但传播速度非常快,家长最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孩子的生长环境及身体状况等因素考虑是否要给孩子接种二类疫苗。

进口疫苗比国产疫苗好在哪

有的疫苗是国产的,有的疫苗是进口的,也有的疫苗既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很多家长有疑惑: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相比有什么差别?

专家告诉记者,有些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比较起来,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有所差别,进口疫苗一般相对安全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甲肝疫苗,在安全性以及保护率上,目前北京给儿童接种灭活国产疫苗与灭活进口疫苗的区别并不大。

不过,也有的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在保护率、安全性上有所差别,如进口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和国产的在阳转率上是不同的,即抗体产生的程度不同、维持的时间不同。

此外,还有的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的差别在于适应证不同,如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的区别在于,如果孩子有过高热惊厥史就不能用国产疫苗。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哪个更安全

有些细心的家长还注意到,给孩子接种的疫苗,有的是灭活疫苗,有的是减毒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糖丸就是减毒活疫苗。专家告诉记者,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在安全性上的确有所差别,前者的安全性更高。例如甲型肝炎疫苗,在国内有灭活疫苗也有减毒活疫苗,但在北京给儿童接种的都是安全性更高的灭活疫苗。

虽然灭活疫苗更安全,但不是所有疫苗都有灭活疫苗,如水痘疫苗、麻疹疫苗、麻风腮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都是减毒活疫苗。但这些疫苗从接种史来看都比较安全且防病效果不错。其实如果严格遵守了减毒活疫苗的禁忌证等,并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身体情况,目前我国使用减毒活疫苗也是安全的。

实践篇

孩子打疫苗家长要细心

防疫针怎样打才安全

一名女童正在接种疫苗。本报资料图片

什么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不同的疫苗“撞车”怎么办?打完针孩子发烧怎么处理?在学习了安全接种的相关知识后,很多家长还对很多细节有疑惑,记者请来专家一一作出解答。

发烧别去打疫苗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抗体从而对抗疾病,但接种前要注意,有些情况是不宜接种的,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反应,如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摄氏度的儿童,应先查明发烧原因,以免接种疫苗加重病情。家长如果自己无法做出判断,在接种前一定要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向医生告知,由医生来决定能否接种。

另外医生还提醒,第一次接种的儿童必须进行全面体检,确保没有问题后新生儿可在第一个月内开始接种疫苗。

不同疫苗忌“撞车”

有的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时间比较接近,有的家长图省事就想给孩子连续接种不同疫苗。然而专家提醒,这种图省事的做法也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有些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自行联合接种,就无法辨别究竟是哪类疫苗引起的问题,也就不好处理。因此建议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接种最好间隔两周以上。如果有的疫苗不得不连续接种甚至在同一天接种,最好接种在不同的部位,如左、右胳膊或臀部。

一般反应莫慌张

专家还指出,虽然说现在儿童接种的疫苗都是比较安全的,但和其他药物一样,疫苗的不良反应都可能存在。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同,而孩子接种疫苗后多少都会发生一些反应,医学上称为“一般反应”,出现以下反应属于正常情况,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如局部疼痛、红肿、有红晕、发热38摄氏度以上;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烦躁、不适甚至厌食、一过性腹泻等情况。如接种麻疹疫苗后,孩子出现发热的几率相比接种其他疫苗要多;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后,孩子出现疼痛、红肿、发烧甚至烦躁、面色差的情况也相对比较多;而接种卡介苗后,孩子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甚至溃疡、留疤的情况也相对比较多。

专家提醒,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一两天内出现上述反应都是正常的,最多48小时后就能恢复正常。如果孩子在48小时后还有上述反应,家长就该带孩子到接种单位就诊了。

本报记者 杨凤立

健康辣评

别把救命疫苗变成夺命杀手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孩子就去了。我们等待了10个月的时间才看到他,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了。”12月22日服用糖丸后夭折的两岁男婴之父痛心疾首。相信所有的父母听了这句话都会感到辛酸。

糖丸难道不应该吃吗?很显然不是的。糖丸其实就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脊髓灰质炎还有一个俗名,就是小儿麻痹症。在这种有效的疫苗诞生之前,小儿麻痹症曾使无数孩子下肢畸形或瘫痪,而现在这种病例已经很少见——这都是拜疫苗所赐。

糖丸不应该被当成夺命的罪魁祸首。虽然它保护了很多的孩子不受病毒侵害,但这种疫苗并非适合所有婴幼儿。有两种情况服用后可能会导致婴儿死亡,分别是婴儿对蛋白过敏或本身有免疫缺陷。这些在知情同意书中有明确提示。

这起疑似疫苗不良反应事件还未盖棺论定。假设糖丸是导致孩子死亡的直接原因,从媒体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至少有两个环节有机会降低悲剧发生的几率:卫生院工作人员善尽提醒义务,细心观察孩子,并具体询问有无禁忌证,而不是简单地递给孩子妈妈一张纸;孩子的母亲拿到《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知情同意书》,仔细阅读并与孩子情况对照,而不是匆匆提笔在六个禁忌证后的“否”栏里,都划了对钩。遗憾的是,这两个环节都被忽略了——一切都流于形式。

其实,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在社区保健科的疫苗接种区域,护士一眼都不瞅孩子,只是忙于派发知情同意书,嘴里念念有词:看看没有就划上钩;排队的家长更是无心细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签上大名交给护士。

就是这些草率的举动,扼杀了襁褓中的天使。

众所周知,做手术前需要家属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里面往往列举几十项的手术意外和并发症,看起来很吓人,但多数家属除了签字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因此,很多家长对于接种疫苗需要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也抱着一种走过场的态度,不认真阅读便大笔一挥签了字。事实上,《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孩子接种安全最关键的一道关卡。

也许,相关部门和媒体也该从这几次的疫苗不良反应事件中吸取一些教训:千篇一律的宣教都是在说接种疫苗如何好,如何能有效防病,却很少听到冷静地告诫:是药三分毒,疫苗本身就是病毒,当然也有禁忌证和副反应。

本报记者 刘元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