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教研 |
从写作视角开展文本解读大致有那几个层面
晁忠强
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特点,我认为应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写作技巧层面解读作文文本。
写出的作文是一篇文章,这就要求具备文章的一般要求,这就需要从写作技巧层面解读作文文本。
1.语言
把语言特色概括为平淡朴实、明白晓畅、生动形象、自然清新、优美灵动、华丽壮美、沉郁苍凉、豪迈大气、恣肆张扬、整散结合、幽默讽刺、寓庄于谐、雅俗共赏、厚重典雅、含蓄隽永等等。
2.结构
文章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极富层次感,合理、完整,条理清晰。
3.立意
文章的立意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或新颖),通过(中心),立意积极而高雅,且有真情实感。突出,深刻,有新意。
4.构思
文章角度新颖,构思巧妙,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手法。构思精巧,新颖,有创意。
5.选材组材
选材的典型,新颖;组材的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①文章选材比较典型,围绕的问题,分别选取等几个典型材料,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②文章的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围绕(中心事件)进行了巧妙安排,详写,略写。这种安排,使中心突出(感情表达得体)。
6.表达方式
运用了以……为主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细节、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方式。
议论: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抓住例子讲明作用。
7.说理:文章说理严密,抓住中心论点,令人信服。
8.抒情技巧。叙事为主的文章: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显得含蓄。写景散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9.文题:简炼/洁、醒目、新颖。
10.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方向。
11.内容:充实/丰富;切/符合题意或写作要求。
12.开头
开门见山落笔扣题等方法。
13.结尾
照应开头,升华/深化主题。
14.顺序、线索、脉络
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15.其他
先抑后扬;托物言志/象征;制造/设置悬念/误会,使行文有波折;音律美,建筑美,意境美;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过渡、衔接、照应。
二、生活真实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文本
作文来源于生活,既然是生活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东西,就算进行艺术加工,也是审美的艺术的“真”。缺少了生活的“真”,作文就成了虚假的,脱离生活,不能成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三、理性层面的思考视角解读作文文本
解读作文文本时,往往从学生作文的记录生活现象、认识、情感等不同角度去开掘文章的角度。忽视理性的思考角度,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思维的广度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深度。从理性的角度解读文本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作文的深度。
今天初学生的作文,大多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知道去叙述一件事情,而不知道叙述的事情能不能给别人带来思考或情感的愉悦,使“写成的文字往往可以成为思想的刺激剂”(朱光潜语),究其原因就是理性层面的思考缺失。写作是要再现生活,但同时必然是生活的升华。我们必须完成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和总结以后,我们叙述的事件才有了主题,才有了给别人的理性的感悟。
四、学生的独特视角解读作文文本
因为我们教师往往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分析学生的作文。导致认为学生的作文幼稚、简单、可笑、甚至不可思议,被判为异类作文,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站的的角度错了,站在了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的眼光来欣赏未成年人的作品,显然是不合适的。解读学生作文,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透过作文,触摸到那颗心,让他感受到被重视、被肯定。多评几句,注重语言的诗意与动感,让孩子感觉到心的接近。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同样事情的发生,每个学生关注点和敏感点不同,感受是千姿百态的。
从写作指导的角度看范文的运用,有哪些经典的教学案例?
第一周让学生写了一篇“《开学第一课》读后感”的作文。按照以上层面来指导作文的运用。
从写作技巧的层面解读作文文本,晁文斐写到:那位女航天员----刘洋,是我们女人的骄傲。我认为“女人”应改为“女同胞”才较好。周广友写到:我十五岁,却觉得身心老朽。我认为他老写作文的繁重的压力,应该为“:我十五岁,却觉得身心疲惫。王天智写的:题目为:社会的美,爱。应改为:美·爱,会更精练些。文中用“美”,“爱”一个字单独成段,应改为把“美”,“爱”写在句的中间,成一个小标题,会更醒目。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我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这就是伟大的爱。应把“我知道”删去,没有,啰嗦。马芳菲写的:小标题:社会的爱,应该为祖国的爱。邓丽老师一教就是三年,现在还在继续。应把继续改为:现在依然守候在那座大山的教育。那一幕幕场景,催人泪下。应该为:那一串串动人的故事,真实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