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备课笔记 |
余ná一小舟?
(请各位方家指正!)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被选入了语文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2003年版第202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教材注释如下:
“拏”为“(ná)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现在写作‘拿’”。
因为“拏”是一生僻字,笔者便习惯性地翻检了手头的工具书,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等编著,商务印书馆,第280页):
拏ná ①相持,搏持。握持,取(后起意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拿”。②拘捕(后起意义)。③nǜ。通“挐”。牵引。
《辞源》(1983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1257页):
拏ná ①牵引。②握,执持。通“挐”③拘捕。②③两义通“拿”。
《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第1099页):
拏(挐)1.ná ①执持。后作“拿”。捉拿。②按捺。③言语不清,絮絮叨叨。④(又读rú)牵引,连结。纷乱。2.ráo⑤通“桡”。船桨。撑(船)。
“拏”确有“牵引”的意思(但是,读音有差异),语文版教材应认为由“牵引”可引申为“划船”,然而“牵引”与“撑船”实是不同,“牵引”是“拉”,人在前方用力,而“划船”是“拨水使船前进”,人在船中。由“牵引”引申出“划船”是并不顺畅的。
而《古代汉语词典》指出“拏(挐)” 读ráo时有“撑(船)”义,这倒恰与《湖心亭看雪》中的用义相同。显然,作“撑(船)”讲时“拏”通“挐”。
于是,笔者接着查阅了“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等编著,商务印书馆,第280页):
挐nǜ ①牵引。纷乱。混杂。②ná。通“拏”。持,抓。③ráo。通“桡”。船桨。
《古代汉语词典》(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第1330页):
挐1.rú ①牵连,连续。②纷乱,杂乱。糅,搀杂。③姓。2.ná④通“拏”。执持。
《辞源》(1983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1257页):
挐1.rú ①纠缠,纷乱。②杂糅。2.ráo③船桨。通“桡”。3.ná④执,持。通“拏”、“拿”。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和《辞源》对“挐”的解释是有些小差异,我们取同存异的话,基本可以确定“挐”的五个意思,即①纠缠,纷乱;②杂糅;③船桨,通“桡”;④执,持,通“拏”、“拿”;⑤姓。显然,《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辞源》中“船桨,通‘桡’”的解释与“撑(船)、划(船)”义最为接近,读ráo音。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认识,“拏”通“挐”,有“撑(船)、划(船)”义,应读ráo音,不读ná音。且这一用法是有先例的,唐韩愈《送区册序》便有“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拏舟而来”的句子。
又依《辞源》(1983年修订本,第1257页)对“挐”的解释,我们大胆做出如下推测:张岱《湖心亭看雪》本用(或该用)“挐”,“挐”读ráo音,本指船桨,这里作“撑(船)、划(船)”讲。
至此,我们便必须回答以下问题了:为什么语文版教材会误“拏”为ná音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280页)指出“后来(拏、挐)两字常常混用”,《古代汉语词典》在注“拏”字时,把“挐”加小括号之后列于其右,可见,尽管“拏”“挐”两字本不同,但后世常常混用,唐韩愈《送区册序》即为一例证。那么,张岱本人或与他同时代的人把“余挐一小船”写为“余拏一小船”,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又因“拿”是“拏”的异体字(《辞源》1983年修订本,第1257页),在不加细究的情况下,便会产生“余ná一小船”的讹误。
语文版教材“余拏一小舟”的写法用“挐”的通假字,勉强可以,可惜注音、释义失当。
我们期待这样的文本:“余挐一小舟”;我们期待这样的注释:挐,ráo,通“桡”,船桨。这里是撑(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