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渡”的“争”应怎样解释

(2009-12-26 11:48:32)
标签:

杂谈

分类: 备课笔记

 

 

问: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的音义应如何处理?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通假字,同“怎”,当“怎么”讲;有人认为不应读为“怎”,“怎”只是对“争”的意思的解释;还有人认为课文注释错了,“争”就是“争抢”。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河南濮阳市第三中学    董金刚

 

答:古典诗文中的“争”字有时候确实可以作“怎”来解释,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及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都曾举出一些唐诗中的例证予以证明。除两书所举例证外,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如南朝梁代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代白居易《浔阳舂三首·春去》:“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五代西蜀李珣《渔父》:“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宋代范仲淹《踢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屈指细寻思,争共如、刘伶一醉。”其中的“争”字都应作“怎”来解释。不过“争”、“怎”两字并非通假关系,因为唐代及唐以前均用“争”来表示疑问,而“怎”是宋代才出现的口语词。若说“争”是“怎”的通假字,那么唐及唐以前的人是无从借起的。

李清照的词作中确实也有用“争”来表示疑问的情况,如《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争似家山见桃李?”“争似”即“怎似”之意。不过《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不应作此解。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首词中,这个问题是很难辨析清楚的,不妨结合其他作品中使用“争渡”一词的情况来加以比较。南北朝诗人庾信《同州还》:“上林催猎响,河桥争渡喧。”唐代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刘长卿《龙门八咏·水东渡》:“稍见沙上月,归人争渡河。”刘禹锡《堤上行(其一)》:“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以上各例中的“争”显然不能解释为“怎”,而应该理解为尽快、争先。孟浩然、刘长卿、刘禹锡等人所描绘的情景与《如梦令》词大抵相似,因此李清照词“争渡”的“争”也应当解释为尽快、争先。全篇写的是作者日暮回归,却酒醉迷路而误入荷丛,因为急着想要快点划出荷花丛,所以弄得声响喧闹,惊动了眠宿在荷塘里的鸥鹭。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焄

                                                                             ——《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第4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