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酒苑
标签:
肥乡丛台酒苑酒文化博物馆流水线贞元增 |
分类: 家在邯郸 |
丛台酒苑
丛台酒苑是丛台酒厂从邯郸市区迁至肥乡后的新厂区,就在309国道的边上,从门口多次经过,却从来没有进去过,这次从菊花小镇回来,顺带进去看一看。
厂区的中轴线上有各种景观,这个抽象的雕塑,就像是两个人面对面在作揖,不用说就是廉颇和蔺相如了。
这是一个刀币的造型。刀币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流通货币,有一款丛台酒的瓶子就是这个形状。
这是白玉璧的造型。偌大的厂区内,就我们几个人在转悠,丛台酒苑可是国家级4A景区啊,怎么就没有游客来游览呢?
这是楼角处的一个小品,名字叫金觞玉液,架子上悬着一瓶倾斜的丛台酒,酒液倾洒而出,飘然倒入下面的金爵内。
步入二楼的展厅,这是七千年前古赵大地上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人们穿着树叶兽皮,但已经学会了饲养家鸡和狗羊,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
这幅油画表现的赵武灵王在丛台脚下与民同乐的场景,在众军士的前面,左侧的人是弹奏乐器的,右侧的人,有的正在漫酒,有的端着酒爵正要向赵王献祭。
这是“酒”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从商代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宋体印刷体。
这幅油画表现的赵武灵王在丛台脚下与民同乐的场景,在众军士的前面,左侧的人是弹奏乐器的,右侧的人,有的正在漫酒,有的端着酒爵正要向赵王献祭。
这是“酒”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从商代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宋体印刷体。
这是赵武灵王的雕像,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定都邯郸后历八代国君,长达158年。赵国人用酒务泉水酿制的宫廷御酒,名扬诸侯列国。

这里展出的是各种酒具,从古代的青铜器,一直到今天的磁州窑,应有尽有。青铜器酒具有的是尊形,有的是罐状,有的是奇异的怪兽形状,让人大饱眼福。
再往前走是复原的实景再现。这是古邯郸的东门里,有过街牌坊,还有古色古香的老建筑。
这幅《滏河春帆图》取自明代诗人张楷的《滏河春帆》诗意。张锴诗云:“高高酒旗临水边,绿杨送尽去来船,夜来妻子笑且语,一日座间收百钱。”描绘了明代滏河两岸繁荣的景象和酒业的发达。
这是根据李白《邯郸南亭观伎》诗意创作的《太白诗意夜宴图》,采用工笔画法,画中人物潇洒飘逸,颇具太白遗风。
这是古邯郸的街景,有官员乘车进入邯郸城,城内街道两侧店铺密集,酒肆林立。
这是古贞元增酒坊的场景,酿酒师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门上有联曰: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夸张地形容了丛台酒之美。
这是贞元增的柜台,伙计正在柜台后搬着坛子倒酒,前面有顾客在端着大碗狂饮。
这是兴胜泉酒馆,里面主屋门口的楹联是: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
这是古邯郸串城街回车巷口的御碑亭,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邯郸驻跸,写下了吟诵邯郸的诗句,地方官员勒石以记之。
这个场景描绘的是,三年内战时期,邯郸人用美酒去慰问在前线打仗的军人。

这是当代书法名家给丛台酒留下的墨宝,也被当成重要文物珍藏了起来。
这是1997年7月1日,为了庆祝香港回归,丛台酒厂特制的“完璧归赵·金质丛台”纪念酒,如今也成了文物,价值难以估量。

这是当代书法名家给丛台酒留下的墨宝,也被当成重要文物珍藏了起来。
这是1997年7月1日,为了庆祝香港回归,丛台酒厂特制的“完璧归赵·金质丛台”纪念酒,如今也成了文物,价值难以估量。
从博物馆出来,接着去参观酿酒车间。不得不说,丛台酒厂的车间是非常正规和先进的,都是现代化的设施,既干净又明亮。
从这个管子里流出来的就是原浆丛台酒,这个小伙子正在拿着接酒品尝,可谓近水楼台先得“酒”。

接着参观灌装流水线,空酒瓶从平台上向前推进,就自动装满了酒。
这名女工是质检员,对质量进行把关,对灌得不满或有其他问题的酒,挑出来重新处理。
质量合格的酒,最后盖上瓶盖,然后被人工装箱,码放成一垛。
一名师傅开着铲车将一箱箱酒运走,放进仓库,等待装车发给各地的客户。
从这个管子里流出来的就是原浆丛台酒,这个小伙子正在拿着接酒品尝,可谓近水楼台先得“酒”。
接着参观灌装流水线,空酒瓶从平台上向前推进,就自动装满了酒。
这名女工是质检员,对质量进行把关,对灌得不满或有其他问题的酒,挑出来重新处理。
质量合格的酒,最后盖上瓶盖,然后被人工装箱,码放成一垛。
一名师傅开着铲车将一箱箱酒运走,放进仓库,等待装车发给各地的客户。前一篇:菊花小镇——南赵村
后一篇:滑县道口烧鸡一日游(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