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
标签:
石家庄井陉于家石头村清凉阁 |
分类: 走遍中国 |
于家石头村
离开腰山,上京昆高速向西南方向行驶,当晚住到井陉县城。10月2日早,赶奔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位于井陉县微水镇,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的居所,该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村落有东西两个入口,我按着导航来到东口,门票30元,持记者证半价。
于谦之子原隐居于井陉县南峪村,他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明成化年间(约1486年),于有道因生活所迫,携家眷迁居至这旷野深山。这个石头村处在四面环山的一片洼地中,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我把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场,沿着这条路步行进村。
沿着这条柏油路走上百多米,拐过一个弯,一座石头楼阁赫然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
清凉阁是一座搭券式巨石建筑,不打根基,不填辅料,建在一个天然石头斜坡上。阁下是进村的通道,就像一座城门。
此阁建于明代,由本村一名石匠独自兴建。据《井陉县志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由村民于喜春……独立兴修……”
清凉阁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为罕见的石头建筑。这是阁门,通过此门能爬上阁楼。
清凉阁的二层有多个房间,供奉着各路神灵,这是观音塑像,成了送子观音。
这是刘关张三人的塑像,象征着古人对“义气”的敬畏和追求。
这是三官塑像,天官主管赐福,还有地官和水官,以祈求风调雨顺,福气满门。
这是玉皇大帝以及下属的文武百官,阁楼内供奉的以本国神祗为主。
阁楼西北角的高台上,有一座古朴的戏楼,是给阁内神灵唱戏的场所。
清凉阁下有人检验门票。离开清凉阁往里走,又有一座阁楼,是进村的大门,石门上张挂着一副木质楹联:歙张双荟蔚,吞吐一清凉。
穿过此阁往回看,这面也张挂着一副木质楹联:静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
走进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就连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
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前面这座石头院落是于家村的真武庙,这是进村后看到的第一个人文景点。
这是真武庙的正门,庙建在一座高台上,从街上进庙需要爬上十几级石阶。大门上有木质匾额,上写“默会万真”四字。 辞别真武庙向西走不远,是村里的全神庙。此庙有两奇,一是庙门是板搭门,板搭门多用作临街铺面,作为庙门实为罕见。
走进板搭门,殿内有两根木柱,这木柱竟然是荆木的。荆条是灌木,居然能长成柱子,并用在庙里,这是此庙的第二奇。
全神庙内没有塑像,北墙上挂着一幅全神案。原先供桌上放有八卦轮,还有于喜春修建清凉阁用的巨型錾子,现在都了无踪影了。
全神庙建于清顺治十三年,街对面与神庙相对的是戏楼,一帮美院的学生正在这里搭着架子写生。
于家村居民都是于谦后裔,村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户门口的楹联,镌刻的是篆书:梅兰竹菊能养性,琴棋书画可陶情。
再向前是于谦纪念馆,这大概是村中央的位置。纪念馆大门上有一副今人撰写的长联,上联云:于今二十四代独抱精忠听先贤神灵教诲自与天地万古存正气,下联云:谦昔五百余载重逢盛世视井陉父老翊佑乃同风云千秋壮中华。
纪念馆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四合院,主要展示于氏始祖、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丰功伟绩。正房和东西配房馆共设三个展室,分别展示于谦伟绩、少保遗产、承前启后内容。
正房为第一展室,门两侧挂一副楹联:丹心正气冲星斗,亮节清风见精神,门匾为四个大字:濯魂水壶,注意“魂”字上缺一点,缺少的这一点加在了“水”字上。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品格。
第一展室主要介绍于谦一身正气,救民水火,挽狂澜于即倒的历史事实,有一尊于谦的石质塑像。第二展室介绍于谦在井陉留下的少保宅院、少保书院等;第三展室介绍于谦之长孙于有道及其子孙在于家村的创业史等。
于氏宗祠与于谦纪念馆相隔不远,这是宗祠的大门。因街道过于狭窄,不能拍全大门的正面,只能拍个侧脸。
这是于氏宗祠的正房,古朴素雅,尤其那极具民族特色造型的门窗,散发着浓浓的乡野气息。
祠堂正中供奉着本村于氏先祖于有道的牌位。于有道是于谦的长孙,于明成化年间由本县南峪村迁来,当时这里荒无人烟,生活条件十分困乏。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繁衍至今已有24代,由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成一个石头村落,目前村子有1600多口人,95%以上是于姓。
祠堂的墙上,整面墙挂着布幔,上面书写着五百年来于氏宗族历代逝者的名字。每年春节过后,本村谁家填了小孩,都要到祠堂报告,由管事的族人录入族谱。
最神奇的是祠堂院内的这棵树,一根主干分出三个分支,象征于氏先祖弟兄三人。再往上,三个分支又变成五支,哪一族旺,那个方向的枝干就茂盛,堪为神奇。
最后来到于家村的西入口,这里有一座石头民俗博物馆,原来是村里的学校,后改建为博物馆。
五百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营造了一个罕见的石头王国。
于家村全村一片石头天地,到处都是石头文化,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博物馆的屋内和室外,展出了大量石头器物,供游客参观怀念。
走到村子西口,我们沿前街回东门。前街有一座观音阁,始建于清顺治四年,两层楼阁,坐南朝北,前置歌楼,后及山川,右倚古道,左临桥涵,上砖下石,筒瓦重檐。
拾级登上楼阁,只见室内有佛龛三处,供奉菩萨坐像。真是庙不大而蹊跷,洞不阔而古奥,小巧玲珑,别具一格。
与观音阁隔街相对的是戏楼叫蜃气楼,形容海市蜃楼乃是神仙的居所。此庙一年三次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是于家村的前街,沿着前街向东走,这是一座有特色的双门四合院。
这个双门四合院有一个大门,进大门后正中为影壁,影壁两侧各有一个券门。该院为独特的南方建筑,正房是无梁殿,屋内用花棂木门隔成客座,古朴典雅,别具特色。

于家村的房屋建筑规范明确,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达四千多间。这是一片石头的天地,这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