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二:伊斯兰圣墓
标签:
泉州灵山圣墓丁氏祖墓三圣 |
分类: 走遍中国 |
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二:伊斯兰圣墓
离开清源山,下一站去游伊斯兰圣墓。伊斯兰圣墓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东南200米处的灵山南坡,是泉州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
这是圣墓的大门,清真建筑风格。因为天气十分炎热,我在圣墓外找了一家清真面馆,在里面吃了一碗兰州拉面,吹了吹空调降了降温,感觉舒适了好多。
进门后,工作人员说得买票,我出示了证件,被放行。这是灵山景区的导游图。
前面有一块巨石,只有一个支点支在下面的基石上,摇摇欲坠,似风能吹动,所以叫风动石。石上题刻甚多,“碧玉毬”三字为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写,“天然机妙”四字为清代泉州提督马建纪题刻,石上还有明代泉州知府朱炳如、泉州府推官李焘的四首七绝唱和诗,以及福建巡抚汪道昆题刻的七律二首。
来到圣墓,整个墓区占地约300平方米,安息着唐武德年间来泉州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二位门徒:“三贤”和“四贤”,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的代表性遗存之一。
这块石碑上碑文记载:唐武德中,穆罕默德门徒、阿拉伯人“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此。
墓为两座东西并列的花岗岩石雕琢而成的伊斯兰教须弥座式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上有墓亭,为仿木石构,四圆柱,歇山顶。墓东、西、北三面依山筑有石构回廊拱护。廊柱中保留有数根柱体上下作卷杀的梭柱,为南朝至唐代流行的做法。
墓石分三层,第一层即底座,长215厘米、宽110厘米,浮雕莲瓣纹一圈;中层作素面;第三层为横截面呈圆拱状的顶盖石,前端凹入,呈“回”字形,长155厘米、宽35厘米、高28厘米。全墓通高
60厘米。
墓廊内外,共竖立历代碑刻7通。此碑为清同治年间福建提督巴图鲁所以立。
位于廊内正中的为元至治二年(1322年)所立的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
这是清嘉庆二十三年,福建陆军提督马建纪所立的重修温陵圣墓碑。
右侧一方碑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路经泉州所立的汉文石碑。碑文记载,郑和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
在圣墓周围,还有很多墓葬,从圣墓往前走,是省僜诸禅师的舍利塔。
前面有碑,碑文为“敕赐承天禅寺祖师塔”,后面有一座小小的石塔,塔上挖了一个小龛,里面刻着一尊小小的佛像。
舍利塔由石墙拱卫,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石塔。
石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为重修承天寺塔墓碑。
这是承天寺弟子的墓塔,乃一组现代建筑,刻有雕花石画及对联,相当讲究。
再往前为陈埭丁氏祖墓群。陈埭是泉州市晋江市下辖的一个回民镇,位于晋江市东北部,因围海筑埭而得名。前一篇:月爱湖冬景
后一篇:闽东南自驾日记之泉州三:开元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