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驾日记之十一:海龙囤土司城遗址

标签:
遵义播州海龙囤土司杨应龙 |
分类: 走遍中国 |
贵州自驾日记之十一:海龙囤土司城遗址
5月6日,去游此次贵州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海龙囤土司城遗址。该景点在遵义市西北约30公里处,我到得较早,景区还没上班,直接开车进去了。可是我没找到登山的路口,竟然在山道上开过了。等再返回时,景区已上班,按规定我必须把车开出来,然后再坐他们的景区车进去。这样一折腾,浪费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再回到登山口时已经10点半了。唉,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景区门票现在是80元,车票35元。这是位于路边的登山口,下景区车后,就从这里上山。十三至二十世纪,我国历史上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带实行土司制度,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目前土司遗存有百余处。2015年,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囤遗址,这三处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打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进入海龙囤的第一个关口——铜柱关,位于海龙囤以东,坐北朝南,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又称“水关”。登囤古道从河谷直上关门,与铁柱关相背而立,互为策应,构成复合型城堡。两关间城墙长200米,转角处建角楼,控扼河谷。关左城墙通腰带岩峡谷,马道盘曲,置兵据守,遏阻囤南攻势,此关城门保存完好。
这是铜柱关的背面。明万历二十八年四月,播州边关俱失,杨应龙“遂驱妻子及各账房老虎兵急奔上囤,用土石填门”。五月,关城被明军攻破,铳炮打死播军甚多,焚烧城楼烽烟冲天。
沿途有分布在山间的苗族村寨。遵义古称播州,海龙囤遗址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及红花岗区。自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氏土司始祖杨端入主播州,开始了杨氏统治播州的历史,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王朝平定播州杨氏土司叛乱,废除播州土司为止,杨氏土司共传27代30位土司,统治播州725年。
这些木板房是专门为游客服务的。播州是唐末至明末杨氏土司统治的中心区域,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海龙囤遗址包括了杨氏土司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即海龙囤遗址、养马城遗址及杨氏土司墓群。
这是海龙囤登囤古道的一段,叫松岩坡古道,长近百米,呈“之”字形曲折攀升。此道乃直接在山体基岩上开凿台阶而成,每级高约0.6米,步跨约1.2米。右侧为新修的游客步游道。
这是海龙囤东部城墙的一段。此城墙屹立在冲沟之侧,依山势建为爬坡墙,内低外高,总长1053米,均用就地开采的粗糙毛石块垒砌,没有剔墙痕迹,也未使用粘合剂。上达三十六步天梯侧壁,下至铁柱关。歇马台至铁柱关的一段城墙状若“一”字,又称“一字城墙”。
爬得正累时,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木亭,叫双歇亭。这里侧倚城墙,俯视沟谷,视野开阔,凡是进入海龙囤的人役马夫,从陡峭的山路攀登到此,都要稍作休息,因此叫双歇亭,这里也是查验通行证件、瞭望敌情的哨卡。亭柱上有联曰:登囤寻幽得古趣,歇亭万象出天真。
双歇亭侧有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海龙囤遗址1982年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了。
从歇马台再往上爬,就到了“三十六步天梯”。“天梯”的脚下有一亭,叫“两看亭”,形容地势之高,上可看云,下可看山,亭上有联曰:看山岭看乌云看之不厌,知古今知人我知也无涯。
天梯古称“三十六步”,位于海龙囤东北山腰,扼咽喉要道,下接歇马台,上通飞虎关,是古囤的代表性建筑。古道以石灰岩和黑色页岩建造,斜长51.5米,仰角30度,通宽4.3米,踏道宽2.7米,步高0.5米,步跨1.5米。两侧石护墙各宽0.8米,建筑雄伟,气势磅礴,特别陡峭。踏道反常规的大斜面,使其极难攀爬,从城楼上投掷滚木礌石等卫城武器能一砸到底,有效阻滞仰攻之敌。天梯与雄关相连,兼具交通和作战功能,构成立体防御,是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天堑。天梯因战火和水蚀而坍塌,泥石埋压达四百年之久,其上竹树丛生。1999年8月发现后,清挖原有石料,按“整旧如旧”原则修复,使古迹得以重见天日。
天梯与飞龙关之间,城壕宽深,壕顶架石拱,设木梯以达关门,这是游客攀爬的木梯。中途又有一亭叫双回亭,亭联曰:抬望天梯独闻千载空音响,回眸小径惟愿一生正道行。
上面是飞龙关,乃临崖筑垒,极为险要,是囤顶东侧第三层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第一关,海拔1250米,高入云中,巍若天门。关前石刻“云台”二字,凿洞插旗。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在旧关原址重建,万历二十四年落成。石匾“飞龙关”三字由末代土司杨应龙题写,并取其姓名中的“龙”字命名,意为“飞龙在天”。
关城门楼高7.15米,阔10.15米,深14.5米。雄关连接绕囤城墙,凭险俯察对山,兵威控扼谷底,关隘结构坚固,防卫设施严密,进入此关才算入城。飞龙关建在龙崖山上,关中共设8道石拱券,关顶三道大拱并列,其上建城楼。设两道关门,北为前门,南为后门,是严密管制的军事交通禁地。
关后壁棱形套叠的18孔石窗,称“方胜”。关楼东北侧为一条“V”形裂谷,属地质断裂构造,斜长1200米,倾角70度,从河谷直逼囤顶,海拔高差324米。百丈深渊惊人心魄,巉岩绝壁险峻阴森,蛇鼠为窟,相传平播战争后,曾抛军士遗骸填谷,故此谷又称杀人沟,山洪暴发后,沟底时见朽骨。
飞龙关的前面为朝天关。朝天关坐西朝东,关前筑平台,关隘两侧青石块浆砌的双体填心墙连接转山阁楼和飞凤关,雄姿酷似长城,是囤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
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在原址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落成。城门进深6米,门匾石刻“朝天关”大字,由末代土司杨应龙亲笔题写。 这是朝天关的背面。建此关时,朝廷已削夺了杨应龙的播州宣慰使官职,令其长子杨朝栋为舍人掌印管事。此关命名“朝天关”,表意为向大明天朝称臣,其“朝”字,暗指杨应龙的嫡长子杨朝栋,寄望他成朝廷之栋梁,承杨氏家族命脉,世袭统领播州。
朝天关前面是飞凤关,两关之间有石墙相连,如今石墙已经坍塌,只剩废垣。
飞凤关在朝天关南侧的山上,关名中嵌“凤”字,暗指杨应龙的宠妾田雌凤,俗称“五凤楼”。此关坐南朝北,是囤顶东侧作战指挥中心。
飞凤关面阔12.9米,城门洞南口宽3.3米,大拱券高5.8米,进深11.5米,是古囤关隘中规模最大的石拱。南侧建登城石踏道14级,整组建筑占地530平方米。飞凤关的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通长32.2米,两进天井进深18.6米,宽14.9米,有石踏道、仪门、两进天井及石墙垣、一座城门,是一组功能相对独立的建筑群。
在绕囤城墙内修筑的环城马道,宽2-4米,总长度5820米,它连接囤上纵横交错的道路,构成东西贯通,南北照应的网状交通系统。在这条临崖骑岭、绕囤而行的“外环线”上,筑有14座敌楼战棚,是守城军士的前沿阵地,更是海龙囤的生命线,承担着敌情观察、巡逻值守、战场联络、军需运输、兵员调度、军令传达、反击作战等多种军事功能,起到了囤外层层设防堵截,囤内处处联络通达的效果。
经过一路跋涉,通过一道道关隘,终于到达了新王宫遗址。新王宫位于囤顶偏西的山梁,与“老王宫”遗址东西并列,海拔1300米。“新王宫”外围修造高大围墙,前后有多道城墙和关隘拱卫,可谓“城中之城”。
这是新王宫大门旧址。大门是新王宫遗址入口第一道门,两侧有八字墙,与城墙相连。
这是新王宫大堂的旧址。2012年对遗址考古发掘,确定这里为播州土司修建的衙署区,是囤上的军政要地、指挥中心,集行政办公、军事指挥、休闲生活于一体,总面积1.8万平方米。
在新王宫大堂旧址上,有一座佛教寺庙叫海潮寺。寺前为月台和庭院,院中部设甬道,可见铺地石板、排水孔等,前有踏道连接仪门和月台。
走进寺庙,看到供台上的塑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相毕露,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佛像。原来,这场平播战争中杀人太多,官府自知罪孽深重,在战争结束后,时任遵义兵备道副使傅光宅主持修建了此庙,用来超度战死者的亡灵,也是震慑这些冤魂。
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海潮寺在明清时期曾多次修复,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建,左右厢房已毁。
下面依次观赏建筑遗址。这是总管厅,位于西路建筑群中部,建筑呈“回”字形,中央是天井,四周有廊道。正房面阔五间,倒座房面阔三间。正房内铺地砖二层,两层砖之间夹细沙,表层地砖经过打磨,极为考究。有道路连通中轴线和西路建筑,推测应是衙署内重要建筑,可能为《严禁碑》记载的“总管厅”。
这个通道是一石砌拱券,长7.2米,宽1.42米,高2.16米,构成上下立体交通,拱上方连接建筑基址及厨房,下方拱券连接“三星台”和下层台地建筑基址,体现了山地建筑交通组织的巧妙设计。
厨房位于西路建筑群西部,面阔五间,最东端一间房不到20平方米,清理出青花瓷片14000余片,器形多属杯盘碗盏类,另发现铁锅碎片、水槽、灶台等遗存,表明此处应是一间厨房。
卫浴位于西路建筑群西端,邻围墙,两处长方形石砌水池并列,其中一个较浅,坑底铺石板,一端有踏步可上下,另一端有陶水管迂回向外排水,推测可能为浴室;另一个较深,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推测可能为厕所,便于利用雨水将污秽排出城外。
这一堆土叫三星台,位于西路建筑后方,层层抬升的建筑共五级。台基两侧有对称道路,中轴线设踏道,山墙石材雕刻精致、做工考究。《平播全书》记载,明军破囤前夕,土司杨应龙“驰视前后,灯火遍山,兵罗如织,无路可脱,遂拉二妾入室同缢”。明军从后房烈焰中得其尸首,表明卧房在“新王宫”的后端,推测“三星台”可能是土司的卧房(寝宫)。
这是书房遗址,位于西路建筑群最后方,是一组四合院建筑,包含中央天井、五开间正房等。在天井出土石砚台、象棋子等器物,推测可能为《严禁碑》记载的书房。
这是二堂旧址,位于中路建筑最后方,建于大堂后的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7.37米。二堂两厢与大堂形成“回”字形平面组合。二堂内现存须弥座石台,民间称为“龙位坪”,传说为杨应龙的“宝座”,考古证实属明末清初海潮寺鼎盛时期供奉佛像的须弥座。
这是一个储水池,现在还储有清水,且有石阶通往水面。不知道是往日的旧物,还是今人所为。
府库位于东路建筑群中部,为一组两进院落,包含两个庭院、两组三开间房子及廊道,因在房内出土骨质秤杆、陶权、鹿角切片等遗物,推测其为药房或储物的府库类建筑。
到这里,土司城的游览就基本结束了。回顾一下,土司城外城外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关门,外城到内城前又有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门,内城后有万安、西关、后关三关门,城内有新老衙署、住宅、库房、兵营等设施,可谓关隘险阻,设施完备。
另外还有养马城遗址,位于海龙囤东约5公里处高坪镇大桥村养马村民组的山上,该城始建于唐末,沿用至明末,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城址规模宏大,形制比海龙囤还古老,城内有大型建筑基址,但因未经考古发掘,建筑布局不明。
明天就是周日了,无论如何得赶回去。大竹离邯郸1212公里,7日早晨6点多登程出发,一路上马不停蹄,经西安过洛阳,终于在晚上10点20分回到了家。
此行共行驶5188公里,又一次完成一个挑战。
前一篇:贵州自驾日记之九:重游黄果树
后一篇:【起诉腾讯微信关号的诉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