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桥

标签:
邯郸学步学步桥城里街成语典故寿陵少年 |
分类: 家在邯郸 |
学步桥
学步桥和回车巷,算得上是邯郸市最有名气的地方了,因其背后有两个无人不知的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和将相和。遗憾的是,邯郸市的旅游开发做得并不好,没有把这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目前这些地方只是市民休闲的去处,邯郸人很少有将其当成景点来游览的。2017年2月25日,我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学步桥和回车巷。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老城区的城里街北段,横跨沁河两岸,为古城的南北交通要冲,素有“三辅锁钥”之称。到学步桥交通十分方便,沿陵西大街走到沁河桥,向东即是。目前正是二月时候恰逢早春,大地正在复苏,河边的嫩柳刚刚吐出嫩芽,枝条上微微透出了绿色,萌发出一片生机。
学步桥的南北两侧,修建了学步桥广场。广场的北入口处建了一座牌坊,上书“袨服新市”,意即向北是一服装市场。牌坊上有两副楹联,一曰:庄周秋水非闲话,太白高歌有古风。一曰:春满长街昂首过桥思学步,月明小巷同心报国鉴回车。说的都是邯郸市的历史典故。
“袨服”二字很不常见,查资料显有两个意思:1.黑色礼服,指武士之服。《汉书·邹阳传》:“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2.盛服,艳服。宋·洪迈《夷坚乙志·胡氏子》:“俄一女子袨服出,光丽动人。”《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粧袨服,招接四方游客。”
桥头竖着一通石碑,上书“学步桥”三字。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少年,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很是苦恼。后来听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好看,便只身跑到千里之外的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少年来到邯郸后,先是仔细观察邯郸人走路的步伐、步法、摆手的姿势、身躯的摆动,然后开始模仿,可总也学不像。
少年便坐在城北的小桥边苦苦思索,他认为,只有忘掉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从零学起,才能获得成功。经过努力,终于成功忘掉了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却没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最后只好爬着回燕国了。
“邯郸学步”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原文:“且子独不闻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此典故又称“寿陵失步”、“寿陵匍匐”,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后来,幽默的邯郸人把寿陵少年学走路的这座小桥称为“学步桥”,一传就是两千年。古桥原为木架结构,因常遭洪水冲击,便改为浮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
石桥两侧各有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形象。
学步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这是学步桥的桥面,宽阔平坦,便于走行,桥上行人不断。
南侧的学步桥头另有一块方形石碑,这是文物标识碑,现在学步桥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寿陵到底是今天的哪里呢?网上查找资料,说是现在的河南省洛宁县。当时寿陵是燕国的一块飞地,与燕国本土相隔甚远。
南广场上有几组雕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组“邯郸学步”,前面有一男一女,男子峨冠博带器宇轩昂,女子长裙拖地婀娜娉婷,后面为寿陵少年正在卖劲地习练走姿。
这组雕塑是一个人物塑像,叫“二祖悟禅”,乃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参禅悟道场景。
这是“东施效颦”雕塑。站立的美女是西施,丑女东施见西施笑的模样很好看,便模仿西施的笑,结果显得更丑了,为此羞得无地自容,弯下腰去。学步桥广场绿化带边缘的围栏,被做成一个个圆柱,每个柱头上刻着一幅体现邯郸古代历史遗迹的图像,彰显了燕赵文化豪迈粗犷和悲壮的底蕴,有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响堂石窟”、邺城三台的“铜雀春深”,还有“兰陵阵曲”、“太极中兴”、“王朗遗迹”等等。
学步桥广场南游园里有一块景观石,上面是当代书家封俊虎题写的“学步桥广场”字迹。北游园里还有一块镌刻着邯郸成语的巨石,这些成语蕴含着古代邯郸很多寓言、轶事,描绘出了邯郸的古代历史。学步桥广场可谓是学习邯郸成语典故,了解邯郸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前一篇:韩国宪法法院罢免朴槿惠判决书
后一篇:串城街·回车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