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名胜之——水浴寺

标签:
峰峰矿区大社镇寺后坡村水浴寺石窟小响堂石窟 |
分类: 家在邯郸 |
沿着九十九级青石台阶上到河谷岸,就到了水浴寺的山门前。为什么叫水浴寺呢?传说有三:一是据寺内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碑记载:“兹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峦叠嶂,环倚左右,下有细泉一眼,泠泠涧中,诚梵隐之幽栖、禅林之上乘也……”,故称水浴寺。二是传说在正殿西侧突兀而起的断崖上,有脸盆大的泉眼,泉水叮咚作响,清澈甘甜无比。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清晨,这里就会晨雾弥漫,水珠四射,整个寺院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再看殿堂庙宇,石窟经幢,灵塔摩崖出没于云沐水浴之中,笼罩在阳光与净水交织成的薄帐下,泉水涤荡了污秽浊物,洗浴了人间红尘。三是由于寺中弥漫着水汽,空气的湿度大,除正午外,早晨傍晚总是湿淋淋的,像被细雨淋过一般,因此当地人也把该寺叫水淋寺。
水浴寺处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现建筑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却也殿堂庙宇,红墙黄瓦,碑刻石幢,台阶山门,排列错落有致,到处是苍松翠柏,嶙嶙怪石。整组建筑有门无墙,可以随意进出,多数殿门都落锁,不能进入。这是第一进院落的西配殿。
这是第一进院落正殿的正面和侧面。水浴寺的第一任住持叫张元妃,她是北齐明威将军陆景的妻子。陆景为司州邺城人,官居六品,可惜“不假天年,寿命不永,于武平四年二月十二日卒于邺城之所”。为了悼念亡夫,张元妃于武平五年削发为尼,在水浴寺出家。由于她是将军的妻子,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在她任住持期间,供养僧人有五位,除开凿石窟外,还广置田产,使水浴寺具有了一定规模。
第二进院落中间有一穿堂小殿,殿中供奉一双面神像,是道教中的神。水浴寺的第二任住持是妙用禅师。在他任住持期间,由于水浴寺的田产较多,进项也大,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庙宇殿堂,窟与庙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水浴禅寺。
水浴寺石窟位于寺庙的西侧,共有两窟,开凿在坐北朝南的低矮崖壁上。西窟开凿于北齐武平五年,东窟开凿于北宋初年。如今修建了高高的围墙把两窟围了起来,现在院门紧锁,且无人值守,只能隔着铁栅栏门往院里望望。就是有人开门,也不准进入窟内了,只能在洞窟门口往里观看一下。我从网上查到了石窟内的图片。
西窟正中雕有通连窟顶的长方形塔柱,绕柱可转走,形成“隧道”,当地人也叫转角殿。窟内所有壁面和塔柱的各个面上均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俗称“万佛洞”,其神态千姿百态,跃跃欲动,呼之欲出。这是水浴寺西窟的阿育王施土像。
这是西窟前壁左侧的僧俗礼佛图局部。西窟前壁还刻有“昭玄大统定禅师”供养僧的题刻铭文。在西窟的东西两侧还雕刻有两处摩崖造像:东区摩崖造像展现了释迦牟尼佛祖从出生到涅槃,以及悟道后的一组生动的人生故事;西区摩崖为释迦牟尼佛祖到各地讲佛传经的画面。两区造像丰富,雕艺精美。
东窟内有三壁造像,北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是一佛二弟子,东壁是一佛一菩萨。其雕刻的技法和人物面部表情以及体态动作反映的内心世界和精细程度,可与响堂寺石窟相媲美。
西窟前十米处为水浴寺第二任住持妙用禅师的灵塔,系用青石雕刻而成,宝顶已丢失,八角形仿木屋檐,其下为椭圆覆钵式塔身,刻有密密麻麻的铭文,大部分已看不清楚,但“故庄严全妙用禅师灵”字迹虽历尽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见。
石窟西侧,由于流水对山坡的冲蚀,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水浴寺石窟的规模虽然较小,但由于开凿年代较晚,开凿技术比较成熟,雕刻技艺也得到提高,另外对佛教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也不断升华,所以水浴寺石窟的石像和摩崖雕刻的精美程度,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南北响堂寺。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水浴寺的传统庙会,也正是山中风光幽雅之时。届时,方圆几十里来祈福求祥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特有的一道风景。如能在四月初八再来水浴寺,定当是另一番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