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2016-10-23 17:12:22)
标签:

呼伦湖

达赉湖

湖心岛

巴尔虎

勒勒车

分类: 走遍中国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8月25日早晨,离开满洲里,经呼伦湖,向阿尔山、乌兰浩特方向进发。但是,向时尚宾馆的店员打听呼伦湖怎么走时,出现了灯下黑,都说不知道,且从来没去过。吃早餐时再打听,掌案的师傅知道路,热情地在案板上铺了一层面粉,在面粉上给我画出了详图,我才得以知晓。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从火车站往南,有一条直达呼伦湖的旅游公路,新修的路特别好走。路两侧是金黄的草原,早晨7点多,正是牧民上工的时间,他们正在把牛羊赶出圈栏,牛羊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走向吃草地。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旅游公路长约40公里,行车约40分钟,终点即是景区。呼伦湖门票30元,记者免票,停车费10元,我们二人花费40元。这是矗立在湖边的标识碑。呼伦湖位于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是东北地区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呼伦贝尔大草原也因此二湖而得名。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旁边还有一块标识碑,上写达赉湖,这是呼伦湖的别称。呼伦湖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山海经》称大泽,唐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时称阔连海子,明时称阔滦海子,清时称库楞湖。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贝尔”蒙语为“雄水獭”。古代这两湖多水獭,生活在湖边的蒙古人便以用动植物名称命山河湖泉的习惯为两湖命名。清初,在湖边游牧的蒙古人又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达赉”蒙语为“海”,“诺尔”意为“湖”,“达赉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呼伦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平均宽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呼伦湖水域与周边湿地总面积7680平方公里,自有准确记录以来湖泊面积最大时为2339平方公里。站在岸边看,呼伦湖波涛汹涌,确实就像大海一般。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呼伦湖是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构造湖,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承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另外湖内有10多处泉眼,有少量的地下水补给。眼望远处,水天相接,海天茫茫。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呼伦湖的水质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量的增减: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成为排水湖,是一池“活水”时,含盐量就降低,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不断下降,只吞不吐,甚至与外流河联系中断而变为内陆湖,成为一池“死水”时,湖水含盐量就增高,甚至会变为微咸水湖。总之,呼伦湖的水质较好,适于发展渔业和水产品养殖业,图中湖面上的白点,就是漂浮在水面上觅食的水鸟,随着波涛起伏。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是呼伦湖的标志性景观——“湖心岛”,1997年修建于呼伦湖小河口生态旅游景区。自2003年起,呼伦湖水位逐年下降,小岛逐渐与湖岸连成了一体。2013年后,呼伦湖水位持续上涨,湖心岛又重新回到呼伦湖的怀抱。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呼伦湖也有八景,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象山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这是日出女神,优美的身姿,单手托着一轮太阳。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湖岸上修了很多人文景观,这是供游人休息的廊亭,带有浓烈的草原气息。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座带有“北方第一湖”字样的雕塑小品,是游人拍照留念的绝好背景。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一大一小两只洁白的山羊,深情地注视着湖中的“湖心岛”,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里安置了一尊观世音雕像,前面还有两只狮子分列两侧,看门护卫。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跳起来的金色鲤鱼,骄傲地仰望着苍穹。“双湖鱼跃”是呼伦湖独特的风景,每年7、8月份,在呼伦湖通往贝尔湖的一条河汊──鸟岗,会看到成群的鱼儿,密密匝匝地聚在鱼栅前,争先恐后地欢跃而起,成为独特的景观。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是湖岸边供游客餐饮休息的蒙古包。关于呼伦贝尔湖,草原上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族部落里有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子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着狼虫虎豹杀向了草原,他依仗头上的两颗神力无比的碧水明珠,肆虐着草原,河水被吸干,牧草枯黄,牲畜倒毙,并施放弥天的黑雾抢走了呼伦姑娘。贝尔为了草原,为了呼伦姑娘,与妖魔莽古斯拼杀。呼伦假意取悦莽古斯:“你头上的明珠若给我一颗,日后便应允你的愿望。”莽古斯忘乎所以,连声说好,把其中的一颗递给了呼伦。呼伦知道一颗珠子就是一汪碧水,为了滋润草原,她毅然把珠子放入口中,訇然化作茫茫碧水。莽古斯傻了眼,身上少了一颗珠子,神力减少了一半,贝尔追上来,拉开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心窝。贝尔缴获了另一颗明珠,带着胜利的喜悦四处寻找呼伦,这时才知道呼伦已化作滋润草原的女神。悲怆的贝尔发誓永远守护在呼伦的身边,当即吞下了另一颗珠子,顿时呼伦湖之南又出现一泓碧水。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两座湖分别取名呼伦湖和贝尔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时时间尚早,呼伦湖没什么游客,各种游乐项目也没开工。我在湖边迎着寒冷的湖风流连了一个多小时,离开呼伦湖赶路。沿途,还能看到一些小的湖塘。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从呼伦湖向东北方向走先到嵯岗镇,再从嵯岗镇折而向南,新巴尔虎左旗和右旗之间,有一条新修的县乡级道路,直达新巴尔虎左旗,既近又好走。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最关键的是,沿途还能饱览草原风光。看,这里的草原还是绿油油的,与北部那些发黄的草原大不相同。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有些地段碱化严重,地上长的不是牧草,而是这些碱蓬草,倒适合放牧马儿。你见过两匹马接吻吗?看图中那两匹马,正在相对而吻。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块发白的盐碱地上,成群的绵羊正在低头吃草。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还能看到这么高的草,不知道是什么草种,似乎不是草原的牧草。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途中,还看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牧民游牧点,这是游牧点的大门。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是游牧点的生活区,由三圆一方四个蒙古包组成。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更为难得的是,看到了牧民的全套勒勒车,就停放在蒙古包旁。这才是真正的牧民生活场景,走了一路只看到这么一处。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牧民点就位于道路的左侧,我在此停车观看拍照。路很平很直,一路上开得很快,途中一直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车辆,料想都是自驾车来此旅游的。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经过三个小时的旅行,12点前到达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左旗的旗镇为阿木古郎镇,蒙语为“太平”的意思。这是旗镇外交叉路口的一座三层楼阁,我在此稍作休息并打尖。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座楼阁的前方是一座宏伟的庙宇,不时有车辆向庙宇开去,看来此庙香火旺盛。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站在楼阁上看,这是来时的路:苍茫、洁净。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这是要去的路:白云朵朵,疑是仙境。从新左旗沿S203省道一直向东南,就开出呼伦贝尔市,进入兴安盟了。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S203省道是收费公路,路况很好,途中还有休息区,这是一个休息区。在路上不时能看到横穿马路的田鼠,个子很大很笨行动迟缓,看见车来就慌忙返回,躲闪不及的就葬身在车轮底下了,路上有很多田鼠的尸体。

  关于巴尔虎,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蒙古部落,在隋唐时期就有史书记载。其部族原驻牧地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

  后来,巴尔虎蒙古人不断迁徙,分散到了贝加尔湖的东、南部。1732年,清政府派兵迁驻呼伦贝尔牧区,防俄人侵扰,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称“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人”。1734年,清政府又将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到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称“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人”。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在巴尔虎蒙古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巴尔虎代巴特尔的猎人,在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贝加尔湖畔过着狩猎生活。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沿着贝加尔湖畔去打猎,突然发现澄澈的湖水中有7个美丽的女子在洗澡,她们的衣裳就放在湖岸的一块石头上,巴尔虎代巴特尔悄悄拿起一身衣裳藏了起来。少女们洗完澡穿上各自的衣裳,立刻变成了雪白的天鹅。最小的少女眼看姐姐们都飞上了天空,丢了衣裳的她没办法变回原来的样子,急得流下了眼泪。这时巴尔虎代巴特尔走了出来,把她带回丛林深处的家中,她就成了他的妻子。转眼几十年过去,他们生育了11个男孩,这11个男孩长大后,各自成了家,他们的后代繁衍成了巴尔虎最初的11个姓氏。巴尔虎人是巴尔虎代巴特尔与白天鹅变成的妻子的后代,这个优美的传说一直保留在巴尔虎人的记忆中世代相传。贝加尔湖是巴尔虎人的历史摇篮,也就成了巴尔虎人世代难忘的故乡。
漠河自驾日记之九:呼伦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