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王边溪谷

标签:
王边王边溪谷王边溪谷画家村永年县美丽乡村 |
分类: 家在邯郸 |
这是十字大街口的景观指示牌,如今王边村有这些景观,向南:孝母石、王氏宗祠、老酒坊、古窑洞、王家大院、老油坊、奶奶土堆、爷爷槐,向北:咖啡屋、豆腐坊、朝阳殿、夫妻槐、老槐树酒家、空中打谷场、藏龙洞,向西:党章墙、村史馆。
就地取材设置在十字大街口的小品,可供人们坐下休息,既美观又实用。
夏日来到王边村,整个村庄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给人带来丝丝凉意。
王边村的第二怪是——树根长在土壤外。王边村有许多数百年树龄的老槐树,这些古树都有着粗壮的根系。由于该村地貌沟壑较多,沟边的土俗称立土,很多树就长在沟边。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松软的表层土被冲走,树根渐渐裸露在了土壤之外,成为王边村又一道奇异景象。土壤脱落后,树根伸向了更深的土层,树木仍然茂盛葱茏,挺拔向上。从树前经过的人们,无不感叹树木生命力的顽强。

回到十字大街口,向西是王边村的村部,大门两侧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取自毛的诗句。
走进村部大院,南侧一排房屋,每个门口都有一块写着“最高指示”的语录牌。
村部大院的西侧,是“王边礼堂”,也是用毛的语录做装点。
祠堂正门,门楣上有匾额,上书“王氏祠堂”四字,两侧对联: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透过门缝能看到,正堂上供奉着王氏列祖列宗的画像和大案。
王氏祠堂西侧有一个大院落叫王家大院。王氏先祖移民至此后,据土而居,繁衍生息。勤劳致富后,在此兴建了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王家大院,能容纳300多人居住。
该大院体现了明清时期北方丘陵及半丘陵地区典型的建筑特点:1.居住集中,防止匪患;2.存储粮食,防灾年歉年;3.楼窑相连,物尽其用。
王家大院门外的南侧,有个人形的土堆,人称“奶奶土堆”,这是王边族人心中的“圣物”。
“奶奶土堆”的路对面有一棵古槐,人称“爷爷槐”,也是王边村的“圣物”。此槐乃洪洞迁民时移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王边族人有训: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许动奶奶土堆一抔土,不许伤爷爷槐一枝叶。“丈夫洪洞奉双亲,娇妻久盼等不回。一双孝子请祖槐,土堆古槐忆祖根。”诗歌道尽了移民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优雅的芝兰室是王边五大院之一,建成于清中期,是王氏先祖一读书人的住所。该室之名取自于《孔子家语》中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王氏家族,曾出过一位进士、两位举人、数十位秀才,开创了良好的家风。
附近的很多房屋,如今都成了各位画家的工作室。这是陈玉东的工作室和栗宪庭的工作室。
这一处震山河院落,是王边村的古酒坊。三四百年前,王边村的先民依靠当地优质的水源和自然环境开始酿酒。此处为北烧锅,对面为南烧锅,俗称南北烧锅。所酿白酒酒质优良,醇香甘冽,酒业兴旺达数百年,一时酒商云集,在冀南一带颇负盛名。中共建政后,酒坊被收归国有,成为永年县第一家国营酒厂,所酿“王边烧锅”老酒,也红火了数十年,最终走向没落,如今已改制为民办永年县黍花香酒厂,生产王边山庄、黍花液、王边老窖等系列白酒。
古酒坊院内有一口古井,此井乃是王边先民迁至此地后挖掘的第一口老井,水质优良,清香甘甜,经中科院矿泉水研究所化验,该井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且含有3度酒花。王氏先民就是依此井水酿酒售卖,而富甲一方的。王边村民寿命平均80岁以上,与该村水质优良有很大关系,此井水直到现在仍在造福王边村民。“井水当成美酒卖”,就成为王边村的第四怪。
村子南部的一处土壁上,有两处古窑洞。王边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东毗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风情的窑洞文化。先民们掘土为穴,在此生息繁衍。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现在走进窑洞,仍给人以清凉舒服的感觉。目前王边村尚存有三十几处此类窑洞。
村里还有一个老油坊旧址,油坊的对联很有文化味儿:米面油盐酱醋茶,书剑琴棋诗酒花,横批:耕读传家。
这是王边村里的一座石拱桥,竟然是一头高一头低的斜面桥,也算罕见。
王边村是个依山而建的小村落,街道比较散乱,几乎没有一条横贯全村的主街道。走进王边,你会很难分清楚东南西北,即便是询问当地的老住户,恐怕都未必能指出方位来。所以,王边村的第五怪就是:东南西北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