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村落之——沙河市渐凹村

标签:
渐凹村沙河市邢台市八里闯小西天 |
分类: 走遍中国 |
邢台古村落之——沙河市渐凹村
今天最后一站去渐凹村,渐凹村其实就在北边与大坪村相对的另一个山顶上。从大坪村下来,重新上329省道向西走一点,再拐上向北的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北开,首先到达寺庄村。寺庄村外有一条岔路是去往渐凹的,一般初来者往往找不到这条路,因为路太窄弯又多,导航也导不清楚,我也是在寺庄村等到了路人问了路才走上正路的。
过寺庄村后,沿着窄窄的山路一路前行,拐过几个弯后,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高山之巅的渐凹村。看到第一眼时,我是吃了一惊的,你看那鳞次栉比的一层层的房屋,怪不得人称渐凹村是小布达拉宫,果然名不虚传。
太行险峻,山路崎岖,渐凹村就藏在沙河市西部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虽然这里风景秀美,但因地理位置偏僻,外人一般很难找到。走进村中便惊奇的发现,该村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木森森。走在村中的石板小路上,新鲜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
村北是著名的太行山大峡谷——“八里闯”,谷深数百米,长10余公里,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十分险峻。
村东是高耸的天顶山,山势奇险,峰峦俊秀。天顶山南侧山脚下有一座漆泉寺,据明万历二年重修漆泉寺碑文记载,该寺由唐初开国将军尉迟敬德监修,为佛教文化的圣地。
渐凹村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处向阳山坡上,群山环抱,地势高峻,白云出岫,风光独特,村庄的形状酷似一只展翅南飞的大雁。因房屋均由低向高依山势层层叠起,远眺村貌,颇为壮观。如果再遇上雨天,云雾迷蒙,就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村内最大院落是清朝秀才朱世英的旧宅,是一进七套院,街门口用紫色英岩石块垒砌,厚木板做门。朱世英当时居第三套院石楼。该楼坐西面东,南北排列六间,上下两层,墙体为经人工打磨规则的青石条垒砌,楼室正门口往北拐为下坡,砌有七层青石台阶。想象朱秀才当年此楼上,把酒临风,低吟浅唱,真为人生一大快事。
渐凹村因生态环境好,所以长寿老人多,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就有几十个。村里现在正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领略这个藏在深山里的乡村的美丽。
因为居于半山腰,免不了有暴雨山洪来袭,所以渐凹村民在建造房屋时特别注意排水。每座宅院都修建有排水暗道,街巷挖有排水沟槽。进村大路往北一段大街由一块硕大的红石板充作路面,路面东侧有人工挖成的排水沟槽。街面上的水可汇入沟槽,向东北方流不远即进入券形暗渠,排水沟槽隐入地下,出暗渠洞口后汇入村前“龙池”。如遇雨天,龙池蓄满水后,溢水可直接排入村南山谷。一个小山村的排水系统设计得如此巧妙,确实让人称奇。
渐凹村边有大面积的紫色英岩和石灰岩(俗称青石)。因此,村里的房屋多是用青石和紫色英岩石块垒砌而成的二层石楼,高数丈,站在楼下抬头观望,显得高大雄伟。
这些房屋大都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宅院多为四合院,格局有单门独院、一进两套院、一进三套院、一进五套院等。据说,当年建房,工程浩大,石头都是村民一块一块扛或抬回来的,盖一座石楼,需要数年时间。
村东巷子的石楼院落中,每一扇窗棂都有不同的图案,有绿叶捧莲、石榴大开花、万字变体等,寓意颇丰。高大的院墙厚重而坚挺,似乎在诉说着院落主人和这座院落之间的故事。
渐凹村中央有一座清代戏楼,戏楼坐南面北,有十米多高,顶部起脊扣瓦,飞檐挑角,戏楼正面为青石圆柱。因年代久远,戏楼破败,本已废弃,现正在重修。从清代至今,渐凹村里一直传承着扭秧歌、锣鼓队、吹唢呐、洪拳、梅花拳和地方戏曲平调、落子腔等,农闲时,村民就用这些民间艺术来丰富着自己的生活。
前一篇:邢台古村落之——沙河市樊下曹村
后一篇:“10万+”正在毁了全球新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