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魏县梨乡水城
关于魏县,过去只是因工作关系走马观花地看过一些,没有系统地游览过。由于前不久看了魏县关于梨乡水城的景观介绍,就想着把这些景观系统地游览一遍。2016年7月29日,闲来无事,冒着酷暑游览魏县。
一,神龟驮城文化公园
神龟驮城文化公园位于魏县县城西部,是魏县的城西出入口,同时也是省级三星级游园。该公园是以魏县流传千年的神龟驮城历史传说为背景,结合现代文化理念规划设计建设的。公园占地约200亩,是对废弃土地加以改造利用建成的公园,将荒芜变成了美景。公园以石景为主,辅之广场、绿化、水渠等基础设施,浮雕奇石、城墙建筑、亭台楼阁,均体现了千年古邑、华夏魏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
公园由城门、迎宾墙、广场、景观渠、花园等五部分组成,其特点是以石为主,青石广场、碎石路面、蘑菇石墙体,石桥、石柱、石景观,满眼皆石,处处“石”景。两侧城门高16.9米,蘑菇石镶嵌。与城门连成南北一线的公园主体建筑迎宾墙长60米,高12米,上面是用青石雕刻的“梨乡水城”四个大字,每字6米见方。这四个字运笔流畅,刚柔相济,由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孙伯翔题写。迎宾墙的下半部分是红色浮雕,表现的是魏县的龙文化、水文化、梨文化以及魏文化和现代文化,浮雕中间是团龙的形象,左侧表现的是天仙女嫁杜郎的传说,右侧是神龟驮城的传说。迎宾墙的背面是用魏碑体书写的《梨乡水城铭记》,概括了魏县的历史文化,详细记录了魏县建设梨乡水城·魏都的过程。
迎宾墙前后为中间凸起的龟背状广场,四周是一圈景观渠,两座景观桥,四座石板桥,以此与外界的花园相连。两座景观桥分别代表神龟的头与尾,四座石板桥分别代表神龟的四肢。整座公园就像一只灵龟头朝西方,匍匐在碧水之中,背驮梨乡水城,佑护魏县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神龟驮城公园在进入魏县的县境处,再向前走到魏县县城口,就是魏县的县标。
二,孔融让梨文化公园
孔融让梨文化公园位于县城西北部,龙乡大街两侧,总占地356亩,其中水面、绿化面积180亩,占公园总面积的51%,是一处集旅游、休憩、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该公园由雕塑、广场、花坛、木林、码头五部分组成。广场使用青石板铺就,周边设置景观石球,广场中心设有孔融让梨主题雕塑,雕塑前方设置了方形和菱形层叠花坛,突出了广场绿化的层次感和美感。木林依托原有树木,移植了大龄梨树,林间修建石亭、小道和石凳,以方便居民游园休憩。
魏县种植鸭梨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鸭梨之乡的美誉。据推测,孔融当年所让之梨就有可能是魏县鸭梨。一是孔父孔宙曾任太山(今山西太原)都尉,当时魏县是“晋齐咽喉”,其回乡省亲必过魏域,可能捎带魏县特产鸭梨;二是山东种植鸭梨的历史仅可追溯400年,而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于公元157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魏县是当时距曲阜最近的鸭梨产区,据此,孔融所让之梨可能是魏县鸭梨。
孔融让梨文化公园把鸭梨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礼让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修建孔融让梨文化广场,塑立孔融让梨雕像,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礼让为先的优良传统,也宣传了魏县悠久的梨文化。







三,廉政文化公园
廉政文化公园位于望远街两侧,民有河以南,总面积708亩,以勤政、廉政文化为主题,是集休闲娱乐、景观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分东西两个大门。
西大门两侧设置有六根文化柱,每侧3个,相互对称。文化柱外观呈圆柱形,柱高8米,用浮雕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上在魏县任职、政绩显著的六位县令,分别是:汉代体察民情、自焚祈雨的赵夔;唐代昼断阳案、夜断阴府的崔珏,西游记中阴曹地府里面的判官就是以他为原型设计的;唐代第一个以低标准接待皇帝的崔沔;明代大规模修筑城防的高夔;明代最有作为的知县陆柬;清代兴建义学的蒋芾。
勤廉文化公园的西区,占地100亩,以原生态梨园景观为主。入口处有“勤政为民”雕塑,园中保留原有的生态梨林。公园内建有码头、滨水走廊、演艺广场、休闲娱乐设施、垂钓平台、亭台榭阁等。南墙上是廉政文化长廊,全长1500米,以语录、警句、漫画、诗词等多种形式形象地反映魏县的勤政、廉政文化,总计有300多幅。公园的东大门,有12根灯光式文化柱,每3根为一组,门内正中为音乐喷泉,水流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四,民有湖公园
民有湖公园位于县城北部,依漳河湾而建,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500余亩,其中湖面总面积302亩,是梨乡水城·魏都“五湖一源”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为集休闲、水上娱乐、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该公园由清华大学设计,以挖掘梨乡历史古韵与现代园区功能相统一的设计理念,沿湖边修建沙洲、栈桥、环湖观光路,步行道,绿化带。由于该园采取了以路造景、沿湖造绿的方式,使碧波荡漾的湖面与曲径通幽的小道、郁郁葱葱的绿树交相映衬,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原生态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营造出一种拴心留人的美妙景观。
湖西侧横跨湖面的大桥名叫永安大桥,为九孔石拱桥。桥的栏杆采用汉白玉材质,上面雕刻了魏县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民有湖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古漳春韵景区
古漳春韵景区位于县城北部漳河湾沿线,漳河湾的前身是废弃数百年的漳河故道。漳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漳河就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因其“水一石,泥五斗”而号称“小黄河”,在魏县境内东西贯穿,绵延几十公里,经11个乡镇,流向大名、山东入东海。
历史上,漳河河道多变,水灾频繁,沿河两岸的居民,与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造就了魏县人民不屈不挠的品质。魏州儿女走西口、闯关东,四海谋生,足迹踏遍了祖国大地,形成了闻明全国的“魏商文化”。
2009年冬天,为打造碧水绕城的生态水景,全县职工发扬斗风雪、战严寒的精神,在原来荆棘丛生、高低起伏的荒弃的故道上,开挖了漳河湾。通水后的漳河湾,西起玉泉河,东到兴源河,全长10公里,蜿蜒曲折,如银蛇练舞。两岸梨树接连成片,麦田密集,杨柳依依。阳春三月,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红,金黄的油菜花,青青的麦苗,俨然一幅色彩斑斓的泼墨画,充满着田园情趣,是一条令人流连忘返的生态观光线路。




六,墨池·礼贤台
魏县古礼贤台历史悠久,是战国时期魏文侯招贤纳士、访贤、礼贤、敬贤之场所,始建于公元前445年,比建造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邯郸丛台还要早200多年,与徐州的挂剑台和临漳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齐名。
今礼贤台位于魏县县城东北6公里漳河湾与兴源河的交汇处,四面环水,为仿古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形成“一湖一台一河一湾”的独特景观。登台远眺,四季景观各不相同:春望花海如潮,夏临天蓝水碧,秋来梨果飘香,冬到瑞雪苍茫。登台抚今追昔,寻古魏之雄风,揽梨乡之神韵,别致的水城景观尽收眼底。
礼贤台重建于2009年,面南背北,总高度26米,基础平台高14.19米,东西长96米,南北宽69米。拾级而上,即可在基础平台广场游览。再向上就是主峰台,高12米,东西长39米,南北宽29米。主峰台上建仿古房间9间,凉亭2个,立石碑2块,主景观创意为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人物塑像。该景区具有深厚的魏文化特色,展现了礼贤台历史原貌和现代化气息。
礼贤台周围是顺势开挖的墨池湖,湖内栽植荷花、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投放画舫游船20余艘,古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精巧别致的水城奇观,也是梨乡水城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每当梨花盛开时节,礼贤台景区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成为邯郸东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七,日晷公园
日晷公园又称与时俱进文化广场,位于魏县县城东,占地51.6亩。日晷雕塑依据古老的计时器为原型设计,既可作为雕塑景观,又有投影显示时间的作用。主要材质为青铜和石材,分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高6.26米的方形台座,上部为高13.6米的日晷。
日晷代表时间,寓意魏县人民争分夺秒、改革发展、与时俱进。圆形晷盘,方形台基代表天圆地方、天地和谐、繁荣昌盛、盛世团圆。晷针指向北极,象征党和政府的领导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为魏县的发展指引方向。晷盘内容的向心排列代表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魏县百万人民的团结精神。台基浮雕所展开的恢弘画卷,则展现魏县的文化积淀、建设盛况、美好愿景。台基高6.26米代表魏县的城建日,三级梯台代表魏县建设三年大变样。雕塑既是梨乡水城的视觉节点,又是魏县大发展的纪念性雕塑景观。






八,金龟湖
金龟湖位于魏县县城东南方向新定魏公路东侧,是借助益民河与兴源河平交,顺势开挖而成的人工湖,金龟湖是梨乡水城·魏都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引黄入邯工程的蓄水湖,现在湖里的水就是黄河水。
为什么叫金龟湖呢?魏县是一个千年古县,自古就有“神龟驮城”民间传说。2009年春,魏县对益民河、兴源河两河平交处的河道进行扩挖拓宽。3月9日,在益民河河底突现一只灵龟,眼睛圆亮饱满,头部两条红色飘带,头顶一点鲜艳红斑,腹部金黄,背有九条金纹,神态安然大度。四方百姓围观称奇,皆以灵龟显现为吉兆,意为“龟驮城”传说再现。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感恩尚义美德,顺从民众心愿,在发现金龟处东侧,依托兴源、益民两河平交,四向拓展,顺势成龟状湖,取名金龟湖,并在湖畔建亭立碑铭记。于2009年4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益民河清淤竣工仪式,并将金龟放生湖内,永佑梨乡人民幸福安康。
目前,整个湖面达300多亩,湖畔有金龟亭、金龟碑,湖的东北角建设了金龟湖游船管理所,整修了停车场、码头,并进行了园林绿化,每到初夏时节,金龟湖引来上千只白鹭、灰鹤等水鸟在此云集,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同时,让四海宾朋莅临华夏魏都,乘画舫绕湖穿行,赏水城秀美风景,感受水乡之灵韵,享受赛西湖的美感。










九,天河公园
天河公园在魏祠公园东部,本是一条河道,对其进行加宽改造蓄水,并在岸边修建了游廊和公园,形成景观。河道两侧是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在炎热的夏日里,大树下凉风习习,风景宜人。





十,魏祠公园
魏祠位于魏县县城东南部,北邻136米宽的天河路,东邻136米宽的兴源大街,南邻天泽路,西侧为梨乡大街,坐南朝北。
公园由清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以南北中轴线上的三朝五门(即大朝、燕朝、治朝,及皋、库、治、应、路五门)为主。大门前是一个占地60余亩的广场,广场中间修建花岗岩雕刻的六柱五门巨型牌坊,该牌坊宽29.6米,高15.9米,厚1.1米,是华北中原地区第一大牌坊。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博物馆、碑林、西河书院、魏姓宗祠、大姓宗祠、孔庙、关帝庙、山水梨园等。雄浑古朴的建筑风格、自然优美的园林环境,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既可纪念先贤先哲,又可赏、可游、可学、可研,是魏县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

















十一,益民山公园
益民山公园位于县城南部,因堆山所需土方来自于防洪、造景、补充地下水、群众灌溉良田的河湖,因此取名为益民山。山体为土石结构的人造山体,景石为产于泰山和太行山的天然石材。
山脉呈东西走向,长169米,宽80米,呈月牙状分布,主峰高23.6米,处于山体中间,侧峰高15.6米,位于东西两侧。山体东侧以泰山十八盘为模型,泰山石堆砌,山坡陡峭,山石错落成景,有的似金猴望月,有的像苍鹰展翅,形态各异。十八盘山道扶摇直上,直达山顶古六角亭,举目遥眺,梨乡美景,尽收眼底。西侧以太行山为模型,太行山石堆砌,坡道平缓,曲径通幽。山脚左边为叠石瀑布,从9米高处呼啸而下,气势磅礴;右边是跌水溪流,经数道台阶缓慢流下,涓涓流长。
在益民山的山上、山下,分布着六块景石,分别雕刻着历史上魏县人在全国乃至世界数得上的“六个第一:“华夏第一盟”洹水会盟、魏都民间第一书法家王北沙、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测定地球子午线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魏县第一个创办书院的知县李栻(shì)、第一个见诸史册的春秋时卫国大夫仲叔于奚、中华考据第一人崔东壁。这六处景石雕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景观特色。
公园引进了直径为26公分的银杏和柿树等名贵观赏乔木,保留了古杨树,移植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梨树和松树,并引进了耐踏、耐寒、免修剪的特色草坪,园艺色彩斑斓。公园内安装了轮廓灯、射灯、景观灯、草坪灯等十多种亮化设施,白天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夜间华灯璀璨,流光溢彩。




十二,大宋梨园景区
大宋梨园景区位于城西玉泉街北段路西,与玉泉河台地广场相邻,是魏县县内现存多处古梨园中面积最大、平均树龄最长的一处。这里有“梨王”和“梨后”,为大宋梨园旧址,是全国最大的原生态古梨树园林,2010年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此为依托规划了“大宋梨园雕塑园”。
“十里香雪掩不住,万顷花海扑面来”。魏县作为著名的鸭梨之乡,鸭梨的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中对魏县鸭梨种植情况做过详细描述。北宋时期,鸭梨已在魏县实现大面积种植。现今,全县鸭梨种植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
鸭梨是以杜梨做砧木嫁接而成的栽培品种,每棵刚生长出的树苗叫杜梨树,树苗长成之后从中间截断,把各种梨树的品种嫁接到杜梨树上,嫁接什么品种的树,就长成什么品种的梨。为什么杜梨树要嫁接变成其它品种呢?因为杜梨又酸又小,皮厚肉涩,而经过嫁接之后,就成了果型端正、个大皮薄、肉细汁多、核小渣少、酸甜适度、香酥可口的大鸭梨,鸭梨还具有清心润肺,生津止渴,滋养皮肤的功效。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魏县的鸭梨才享誉海内外,分别在1985年及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魏县鸭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荣获河北省出口梨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县。
一直以来,人们对梨花就非常喜爱,每逢梨花盛开时节,坐在梨树下饮酒赋诗,给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句。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县知县毛天麒在游魏台诗中有“长林响梨叶,秋光遍原埠”的诗句。现在也有很多文人学者,每逢梨花开放时,到梨园吟诗作句。前年一位老者看到这满园梨花写下了“万亩梨园画屏长,恰是天图第几张?任君无限描春手,却难绘得迎面香”佳句。最后奉上魏县览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