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名胜之——八特村及韩家大院

标签:
八特村弘济桥韩家大院韩老五峰峰矿区 |
分类: 家在邯郸 |
峰峰名胜之——八特村及韩家大院
这时天有点晚,但八特村是回邯郸的必经之路,还是顺道参观了八特村再回去吧。从金村到八特4公里多,很快就到。
左鼓右行日悠悠,临磁背洺几度秋。前朝拜相人何在,后世封神殿自留。
这是描写八特的诗句,左鼓即鼓山,右行乃太行山。临磁背洺是说北依洺河,南邻磁县。八特村分南八特和北八特,两个行政村以中间的泄洪沟为界。泄洪沟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弘济桥,上图即是弘济桥的桥面。
泓济桥建于明代,是一座建筑奇特石拱桥,桥分二层,下层为单孔拱券式,上层为双孔拱券式。弘济桥全长21.8米,宽6.6米,高11.5米,从整体上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一个小拱,共有长短42条拱石,拱洞内石料犬牙交错,相互咬茬,合为一体,共同支撑着上面的重量。桥面两侧望柱上雕刻狮子、绣球等造型。民谚有:九个狮子仨绣球,六个和尚俩平头,廿四条石栏杆,廿四块石枕头。
弘济桥是进出古道八陉之一“滏口陉”的必经之桥。桥的东西两边生长着四棵参天古杨,昭示着石桥的古老。如今,村民们随意倾倒垃圾,都快把古桥和古树埋没了。
八特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八特成为磁县、武安、涉县三县的物流中心。八特村的拐道街一度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随着时代的变迁,八特从著名古镇的地位跌落到了武安八小镇之一,又从武安八小镇一下子跌落到村的地位,沧桑巨变使八特显得有些尴尬和不安。尽管如此,八特作为村却庞大起来,毕竟八特的气质和气势都不是普通的农庄。
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清光绪年间,当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意走向没落时,八特镇上韩氏家族的韩锦城正在接受朝廷敕封的“五品翰林院待诏”。此时韩家的家业已经步入辉煌。韩锦城弟兄九人,他排行老五,乡人们都称他韩老五。“出南门三只虎,谁人不知韩老五。”从这句流传的顺口溜可看出韩家在当时的影响。位于北八特的韩家大院是韩老五遗留下来的唯一财产。韩家主要经营绸缎和旅馆生意,同时兼营农业和土地。仅在八特古镇就开有药行、粮行、酒店、绸缎庄、车马店、染坊、面坊、油坊、山货行等店铺,同时还在苏州、开封、郑州等地开有绸缎庄和旅馆等商号。韩老五在鼎盛时期拥有耕地500余亩,房屋100多间。韩老五一生经商,富甲一方,如今除留下这数十间青砖瓦房之外,所有财富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韩老五的操行却在八特村人的口碑中代代相传下来。有逢镇上修路架桥,盖庙建学,韩老五总是毫不吝啬地施舍钱财,至今散存在村子里的很多石碑上都刻有韩老五捐资的银数。韩老五对佣人和邻居以及乡人也都是以礼敬之,每逢夏秋农忙季节,他就让佣人把自家的马牛牲畜栓在门外的廊檐下,并把犁耧耙耢等农具摆在大门口,专供买不起农具的乡人免费自取使用。韩老五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银两专门资助镇上贫穷的孩子上学堂。现在的党员干部,有这个品行吗?
从韩家大院往南百十米是申家大院,申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近二百年,不失为邯郸民宅的代表作。申家大院的主人申致远,曾任千总职务,一身武功,家境殷实,清道光年间曾捐银修弘济桥南大堰。
八特镇另一大姓是王姓,现在的八特村里还有一条街的名字就以“王家街”命名。
最后说一说八特村名称的由来。据该村古碑记载,村名“八特”由战国时期邯郸名相蔺相如和廉颇所赐,一直沿用至今。据传,位于村西南的原赵王殿庙群内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一通,记载八特村由来是因有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树、八石、八村、八位学有专长的老人这八大特点之综合。此碑1946年在南山顶开荒时被发现,后在“文革”时被毁。所幸有村民偷偷对碑文作了摘录,使后人对“八特”村之名得见其由来。该碑文中提到了出自本村的名人蔺相如和荀子,还透露此碑为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见“八特”村名历史之久远。
弘济桥的南侧岸边,矗立着南八特村立的《南八特赋》。离开八特村时,时间已近下午6点半,从磁山出入口上青兰高速,很快到邯郸。到赵王城时,坐下来休息吃饭,突然瓢泼大雨如注,回去的路上,积水有半尺深,行车如在水中行船。
前一篇:峰峰名胜之——历史文化名村:金村
后一篇:杨旭:再游花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