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基层——邯郸日报记者的好传统

(2016-05-31 19:57:07)
标签:

走基层

记者

好传统

分类: 业务研究
走基层——邯郸日报记者的好传统

 
  去年冬天的一天,我去涉县山区采访,邯郸日报的老通讯员、西戌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对我说:“邯郸日报社社长李文海带着十几位年轻记者,住在村里,吃在农家,一边体验生活,一边采写新闻,报社记者这种深入基层、脚踏实地的采访作风,真是一代接着一代在传承和发扬啊。”
 
  说起邯郸日报社社长和记者一起下基层采访这个话题,不由得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30多年前的难忘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开始在鸡泽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当时,邯郸地区仅有邯郸日报一家新闻媒体,在县里做新闻工作,打交道较多的是邯郸日报的记者,发稿也主要是邯郸日报。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不少编辑记者交上了朋友。他们深入实际、清正廉洁的采访作风,以及严谨认真、精雕细琢的写作文风,对我教益很深,成为终身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
 
  邯郸日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刊,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培养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政治素养高,文字功底深厚、写作水平很高的编辑记者队伍,他们以党报记者的良好形象,活跃在邯郸大地。当时,县里的交通、住宿条件还很差,记者到县里采访,都是坐公共汽车。由于鸡泽县较为偏远,从邯郸到县里来一趟,路途就得半天时间。记者们下来一次,大多要住上几天,有时十天、半月才回去。我记得那时候报社为了更多地采写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曾实行过一个时期的“驻县记者”制度,就是让一些年轻记者相对固定地包上一、两个县,每月大部分的时间就住在县里采访。那时候没有公款招待一说,记者在县里采访,不动烟酒,不宴请,走到村里,就在村里吃饭;赶到乡里,就在乡机关食堂就餐;回到城里,就在招待所吃馒头大锅菜。记者在县里采访几天要走了,我们报道组的同志感到过意不去,就自己掏腰包,花上十元、八元的,买上两、三个菜,拿上一瓶酒,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坐一坐、喝杯酒,算是送行了。
 
  那时候,记者下乡采访,县里提供不了车辆,就从招待所租自行车代步。记得有一次我和李文海一起骑自行车下乡,采访了一天,回城里的时候天快黑了,走到半路,李文海骑的那辆自行车链条断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色晚了,也找不到修车的地方,我们只好摸黑推着自行车走了十多里路才回到县城。当时,邯郸日报的老记者李虎都50多岁了,他每次到鸡泽采访都带着换洗的衣物和洗漱用具。他说:“来一趟挺费时间的,来了就多住几天,写几篇稿子再走”。老李虽然年岁大了,但是照样白天采访,晚上写稿。那时,邯郸日报还是八开的四版小报,一般的稿件都是几百字。尽管稿件不长,但老李写起来却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先打一遍草稿,再工工整整誊写清楚,一篇稿件往往写到大半夜。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稿子,让老李修改。老李一边改,一边说,为什么这句话不合适,为什么这个词用的不恰当。老李诲人不倦,一字一句手把手修改,稿子修改完了,字数虽然比原稿少了一半,但主题更突出、鲜明。这篇修改稿,至今我还保存着,每次翻出来看一看,都会有一些感悟。
 
  受邯郸日报记者好传统、好作风的影响,我在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工作30年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厂矿、农村等基层单位采写新闻,每年都写出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典型报道,先后有30多篇稿件获全国和省好新闻奖。2001年,我评上了高级职称,是河北电台1953年在全省各地建立记者站以来,第一个获正高级职称的驻站记者。2002年,我还获得河北省第一届“五优”记者称号。
 
作者:赵金海 河北电台高级记者
这是2012年《邯郸日报》创刊60周年“我与邯郸日报征文”,在《邯郸日报》刊发。
走基层——邯郸日报记者的好传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