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节自驾游日记之一:无锡惠山古镇

标签:
惠山古镇祠堂群寄畅园天下第二泉江苏无锡 |
分类: 走遍中国 |
古镇大街上的第二道牌坊,只是一个框架,显得比较粗放一些。惠山古镇是无锡老街坊风貌惟一保存完好的街区,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所谓“无锡锡山山无锡”。
这条街叫横街。紧挨着酒坊的是张明公祠,张明公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号“横渠先生”。
再向前是许显谟祠。许是北宋“维扬四俊”之一的许德之。横街上祠堂并不多,仅有八家。
杨四褒祠,又叫留耕草堂。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明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基本格局。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并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是我来游无锡的原因。
这是一处市民捐赠物品陈列展。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这是寄畅园朝房,从外面看大门,不显山不露水,内里却是一个精致的小园林。这是收门票的景点,单游10元,与另外几个捆绑在一起的通票是50元。
走进公园入口,右边第一个门就是寄畅园。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园中多古木,这是一株百年巨樟。园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正中的匾额是“山色溪光”四字。
百年巨樟东侧有一亭,亭中一碑,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凌云阁为一两层小楼,檐角翼然,位于园的一角。登临此阁,可观寄畅园全景。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的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远处是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含贞斋曾经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含贞斋的对面是九狮台。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走出寄畅园,紧挨着进入二泉书院。书院建于1516年,从现在惠山上残存的海天石屋及听松坊书院遗址看,当时的范围很大。
书院门侧有一个小小的刘猛将庙。查资料,刘猛将的神格是驱蝗神,清代官府也把他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但在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他不止于驱蝗,或者说主要不是驱蝗,而是民众心目中是一位可亲可近的神。人们祭祀他,又同他一起娱乐、游戏,可以抬着或背着他跑、跳,同他开玩笑,甚至把他跌得粉粉碎,民众以此为乐,这位“老爷”绝不会发怒。
走进大门,第一个建筑是君子堂。这是君子堂的中堂。二泉书院由二泉先生邵宝所创,他在此讲学达十一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
君子堂摆了两列椅子,每把椅子都各有不同,但个个都是精致的文物。
穿过君子堂,后面是真士夫堂,正中是邵宝先生的塑像。邵宝病逝后,书院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建筑为近年复建。
出二泉书院,就到了惠山寺的大雄宝殿。惠山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1580余年,曾列粱溪十大丛林之首。千余年间,惠山寺六次遭灾,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年间。现建筑为2008年重建。
沿着山势往上走,看到了这块牌子。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共在占领区创办较早、时间延续较长的一所“抗大”式的新闻干部学校。该校共办了4期,第4期(1949年7月至1950年3月)改名为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在无锡市惠山现址举办。
离开昭忠祠,即来到天下第二泉。此泉位于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证明。
二泉上方为陆子祠。唐代茶圣陆羽曾寓居无锡,对清冽甘美的惠山泉水倾心不已。由于他对二泉和惠山的欣赏,无锡人便在泉眼上方兴建了陆子祠,将他供奉在惠山二泉之畔,“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
尊贤祠始建于明代,由乡贤邵宝首创,主要祭祀出自无锡的四位宰相,他们是:在唐会昌年间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的著名“悯农”诗人李绅;宋建炎元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抗金名相李纲;分别在清雍正年间任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的治黄专家、父子宰相嵇曾筠和嵇璜。后来逐步扩展到52位名贤。
走出华孝子祠,即到寄畅园正门对面的东侧区,这里有几个祠堂。
紧挨着李忠定公祠的是邹忠公祠,奉祀宋龙图阁直学士邹浩,并祀浩裔孙邹迪光、重孙邹德基。
邹浩,宋晋陵人,字志完,元丰进士。宋哲宗时任左正言,上疏言事,直揭章敦专权不忠,终被削官。徽宗时复为右正言,迁任兵部侍郎。曾两度贬放岭南,终直龙图阁学士。死谥忠。有《邹乡集》。
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无锡人。明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湖广提学副使。十七年罢归无锡,筑室惠山,名“愚公谷”,极园林胜景,常与文士优游唱酬其间。工诗善画,精音律。山水尤著,力追宋元,评者称其在大小米(米芾、米友仁)、黄公望、倪云林之间。有集凡三百余卷,有邹迪光、邹德基刻本《天倪斋诗(10卷)》、《文府滑稽》(12卷)等存世。
邹德基,字公履,号工樗,又号磨蝎居士,邹迪光子。国子生。年轻时负不羁之才,擅诗文书画。
参观完这些文化景观,从东侧的出口出来,即到映山湖游乐区。在湖畔看见一泰伯殿,奉祀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在游乐区,绕着映山湖步行一周,路上又看到了中国杜鹃园,还要另买门票,当然现在杜鹃还没开放。
映山湖的牌坊。虽然映山湖就是小小的一汪水,水也不太干净,但适逢春节,游人甚多,水上游船密布。
步游道上装点了许多彩灯,营造出节日的喜庆氛围。绕映山湖一周后,我们就走出景区,回到古镇的大街上。我们是从横街来的,拐到另一条直街上。
直街上依然有很多祠堂,有的没有开门,有的成了商业场所。这个施子祠祀主施之常,字子恒,鲁惠公八世孙。《史记》卷六十七、列传第七“仲尼弟子”条介绍施之常仅“施之常,字子恒”6字。孔子在洙泗之间——即今山东曲阜聚徒讲学时,施之常为孔子学生。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施之常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圣门高弟。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赠施之常为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临汉侯”,并从祀圣庙。
浦长源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祀明晋府引礼舍人、乡贤浦源,以丽水令浦瑾配祀。浦源,字长源,号海生,无锡人,倪瓒门生,工诗画。洪武初,慕闽中诗人林鸿名,逾岭访之,入林鸿诗社,并有“闽中十才子”之称。洪武六年,官晋府引礼舍人,十二年出使陕西,途经淮河落水死,年仅36岁。同王绂、王达共称“锡山三杰”。
倪云林,谱名明七,初名珽,后改瓒,初字泰宇,后改元镇。号云林,沧浪漫士,荆蛮民,倪迂等。元大德六年三月三日,出生于无锡梅里祗陀村。幼年天资聪慧,爱好读书。
清康熙廿八年,皇帝二次南巡,云林裔孙倪凤来等禀呈江苏巡抚郑端,请旨赐建专祠,帝赐给帑建祠,春秋致祭。专祠始建于康熙廿八年,三十年落成,三十六年刻李閧撰祠堂记。
陆宣公祠,祀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陆贽(754-8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进士,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贞元八年,唐德宗时拜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卒谥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之一,尤其是“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的治国思想,深得称誉。
陆宣公祠始建于宋,明代毁,清康熙年间,裔孙陆慧玉奉檄复建,嘉庆年间又修。祠四开间,三进,内有戏楼、池沼,上架精致小石桥。修复前曾为惠山派出所驻地。2010年,经惠山古镇办修缮,恢复清代建筑原貌,祠内文物保存完好。
范文正公祠,奉祀宋参知政事赠太师魏国公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宋苏州吴县人。父墉,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嫁朱氏,因取朱姓,名说。大中详符八年进士。母逝,复本姓,更名仲淹,字希文。仲淹为秀才时,曾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官至陕西四路安抚使,参知政事。为政敢言直谏。仁宗时,与韩筠率兵同拒西夏,威镇边地。庆历三年议行“新政”:考官吏,减冗员,轻徭薄赋,整军修武。结果为言者所攻,“新政”未得施行,归于失败。工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死谥文正。
范文正公祠有二。一在堰桥,一在惠山绣嶂街(惠山直街)陆祠左。堰桥祠,康熙二十九年裔孙范安羲奉建;惠山祠,乾隆五年裔孙范章辂等请建。原为明谈恺慧麓小圃故址。祠中有像,有敦叙堂、浚泉亭等。范文正公祠为收费景点。
这是位于直街上的东岳行庙,于2012年修复,一直没有开放,游客只能隔着门缝向里观望。
惠山直街的尽头,又有一架牌坊,叫“五里香塍坊”。惠山在古代有这样的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说的是古代人们到这里来游玩,由于惠山鲜花盛开,大家的鞋底都有花香。
惠山一带的祠堂太多了,渐渐有了审美疲劳,也懒得拍照了。据统计,惠山祠堂共有118座,现将名字录下: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
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横街祠堂群
秦氏双孝祠(寄畅园内东北角)、张明公祠(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张载)、许显谟祠(北宋“维扬四俊”许德之)、杨四褒祠(留耕草堂)、节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群
杨忠襄公祠、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杜祠、浦长源祠(明代“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杨追远祠、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邹国公祠、袁龙图祠、刘氏家祠、忠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松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县令王其勤,以及战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薛义士祠、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张中丞祠(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张巡)、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吕东莱先生祠、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节孝祠、荣贞烈祠、龚节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上河塘祠堂群
先贤廉子祠(圣门弟子廉洁)、朱乐圃先生祠、张义庄祠、薛中丞祠、蒋氏宗祠、书院(朱熹,民国时曾用作盐务工所)、忠节祠、潘孝子祠、孙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群
邓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宪公祠(高攀龙)、张文贞公祠、杨藕芳祠、杨祠、蔡氏、宗祠、黄斗南先生祠、周光霁祠(周敦颐)、詹孝节妇祠、李公祠(李鸿章弟李鹤章)、赵宗白先生祠、陶文宪公祠、贞节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薛氏宗祠、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群
祝太守祠、龚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顺之)、徽国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会馆)、蔡孝友祠、龚节愍公祠、万公祠、李阁学祠(开发东北第一人、李金镛)、陈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惠山古镇的内容真是太丰富了,粗粗浏览一遍,需要半天时间,如想彻底游透,一天时间也不宽裕,如想再深入研究,就住下来不要走了。
中午1时许,我们离开惠山,拐到鼋头渚附近看了太湖一角,转而直奔浙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