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可能会死掉,但真正的媒体人不用转型
(2015-07-29 10:18:42)
标签:
深度报道自媒体软文问题一些 |
分类: 业务研究 |
传统媒体可能会死掉,但真正的媒体人不用转型
上周,我们邀来福布斯专栏作者尹生老师,跟我们聊聊碎片化语境下,如何避免软文,水文和千篇一律的通稿,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以下文章节选自尹生讲课的录音。
一、关键词:写作过程中的里程碑
我认为写作讲究的是一个场景,场景对应的是形式,即你在什么场合用什么形式,出什么样的作品。比如说我做“尹生重访谈”,很多人建议过做视频,但我觉得视频是一个干扰因素,它作为一个第三者在场,不便于你跟你的对象相互交流到很深入的一个地步,你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涉。
为了不对自己的写作过程形成干扰,我在开始写一篇文章之前,习惯于用笔和纸,或者手机的便签功能,将想到的点滴记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停的跟人聊,不停阅读,在交流和阅读过程中我能发现一些关键的词,称其为:里程碑式的写作方式。
即在写之前我会先找到几个关键词,有关我要描述或者报道的这件事,这些词不停地呈现出这个事情本身的方方面面,从模糊到清晰。但是这些词一旦记下来以后,我就不会去管它了。之后我再继续研究,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往底下去钻,直到见到里面藏着的真相,让你兴奋的东西,或者再也无法钻下去的时候。最后你回过头又重新看这些关键词,它们会呈现为一句一句的话,这时你可能已经产生了要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写出来的冲动。
一篇文章的开头,很多人觉得是为了吸引读者,我不关心这个功能,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叙述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姿势,或者说一种体位。这个姿势或体位让我接下来的叙事很顺畅。而你在写每篇文章第一句话的时候,你已经对整个文章有足够的把握了。以写长篇报道来说,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粘贴,觉得有一些资料需要粘贴。我避免让自己做这个事情,你可以把它粘贴在文章的后面,它是素材。我在写的时候,哪怕是同样一句话(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叙事),我也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写出来的文章,再枯燥也没有关系,它直接面对的是事物本身,会很顺畅,一气呵成,你要是粘贴,就会干扰写作和阅读,就像一座高楼在建筑中用了含有杂质的材料。
二、好的深度报道在于好心态,与写作能力与技巧没有太大关系
怎么样能写出深度报道,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你作品好坏的不是你的写作能力,你的技巧,而是心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家比如刘强东出现在你面前,假如你是一个对深度报道有偏爱的人,本身就在写作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满足,而不是说想到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我能够认识他。因为当你想到后面这些因素的时候,你会不希望问一些问题去刺激他,会想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希望以后为了业务去找他的时候,他也许能够帮上你(实际上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当你有了这种杂念以后,这篇文章就没法写了,这个深度报道就很难深入进去。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心态正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好的深度报道。而你心态一旦有杂念,从一开始就注定很难拿出好的东西来。但现实中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几乎所有的记者(也包括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可能都有一些焦虑,焦虑自己的前途,这让他们的报道写作变得不纯粹起来。过去可能主要是传统的报纸杂志在养一些深度报道记者,而且这样的记者一般也活得很滋润,但是这些媒体现在都自身难保了,而本来有财力养这样的记者的互联网公司,又似乎不太上心。
所以,要有好心态,就必须解决这种焦虑。
三、好记者根本不需要转型,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某方面成为专业
虽然我说好的深度报道与写作能力和技巧没有太大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好文章会从天而降。我觉得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也就是对一件事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你只需要把所想所认识到的写出来,哪怕是磕磕绊绊,也比那些满篇华丽辞藻、哗众取宠,但却空洞无物、充满愚昧的文章有价值得多。
所以,你真正要关心的,是如何对一件事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从表象中看到本质,这往往需要专业素养。就我个人来说,我努力建立专业知识的领域,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价值问题,既包括互联网公司的价值问题,也包括互联网所影响的公司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在福布斯第二年的时候我就决定实施专注战略,放弃了所有其他行业的报道,只做互联网的报道,积累第一手资料。到第三年的时候,我进一步只做互联网的估值,以及跟互联网估值有关的报道。到现在四年多了,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互联网估值。
但这件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了的,你要成为专业的。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一旦决定做专业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专家需要什么,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对我来说,你要做互联网估值,首先整个互联网背后的生态必须非常了解,好在我过去十几年要么在相关的公司工作,要么作为记者主要报道这个领域。但光有行业背景还不行,可能还需要一些比如财务和公司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到数字就头疼,我尽量绕开财报这样的数字密集型内容,但是你真的决定做这一块的时候,它们就变得不可回避,你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其实一旦你决定要做,并且乐在其中时,它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四、媒体人的商业化途径有很多种,软文写作是长期回报最低的一种
我甚至觉得,心态从根本上又取决于专业能力。现在很多媒体人面临转型,我觉得真正的媒体人不需要转型。传统媒体可能会死掉,甚至那些门户网站都会死掉,但是对于信息的研究,加工,议程设置,还有叙事,这一块东西任何时候都需要,而且需要越来越强。所以对于媒体人的这种前途,我始终是相对乐观的。你要是放弃它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反而我觉得很糟糕。如果说真有需要转型的地方,那就是必须有所取舍,让自己专注在某个方面或细分领域。比如你喜欢产品,就成为判断产品趋势方面的专家,如果你喜欢社交,那就成为某个圈子的运营者,从中寻找写作的机会。
为什么很多自媒体既做不大,又无法保持小而精的水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心态。在操作层面,它缺乏一个防火墙,作为写作者的自媒体和作为商业主体的自媒体很难分开。当一家企业请你写了一篇软文,会认为连你背后的那个商业主体也买断了。结果你很难再对这家公司进行中立的报道,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这就注定了,当你的自媒体越受认可,外面你接的业务越多,你越不能保持中立,最后你的东西根本没法看了。这一年以来,一些最火的自媒体,中间有很多文章质量急剧下降,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一个后果,最糟糕的是,时间久了它会伤害你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到现在为止,我的微信公众号从来没有收一分钱,虽说每天总有人打电话过来希望谈合作。因为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不想这么短视。这完全是一个心态和取舍,如果你压根就不打算写一辈子,那么用这种方式迅速套现一些现金,也无可非议。这也就是我之前讲的,在做一个好的报道之前,你的位置,你的角色决定了你最后写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东西。
其实,对自媒体而言,并非只有软文一种盈利方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某方面的专业者,那么你的商业选择会多得多。总的而言,我将一个写作者的商业模式叫做垂直一体化,它贯穿了从内容的生产到内容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包括签约写作,图书出版,论坛,研究报告,数据挖掘,咨询服务,乃至创业或投资等实务。只要你够专业,加上你的观察和叙事能力,组织资源的能力,你都可以在其中一个或数个环节实现商业价值,这将让你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为坚实自由。
五、课后的小采访
提问:一次采访大概多长时间,提多少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尹生:千万不要带着这种思想去做采访,不管是半小时还是一个小时,一定要把你最想问的东西放在最先问。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个清单,我一般会列出十个问题,但是我向来不会按照这个顺序一个一个去问,这样会把交流的气氛完全打乱。十个问题里面会有优先级,一上来可能是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的,因为这个最相关。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能又突然冒出别的想法,这种问题就是交流式采访,虽说难度高,但效果是最好的。
而且不要指望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问到,把一个主问题问透了,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我近来发现很多记者出去,尤其是年轻的记者,非常热衷于跟采访对象辩论,尤其是在某一个问题他正好有看法的时候,一定会抓住这个问题,没完没了的两个人辩论,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你最需要做的是发问。
提问:如果采访的时候发现被访者比较有警惕性,不愿意打开说怎么办?
尹生:这种事我也经常遇到,你还是得多做准备工作。这个人哪些东西是最敏感的,他为什么敏感,你要找到敏感点,然后你可以单刀直入的跟他说,打消他的顾虑。也可以先做通公关的工作,从公关那儿了解哪些东西是可以问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即使是不能问的,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问,你可以变换角度,不要因为敏感就不问了。他不说也是一种态度,回避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因为他对这几个问题非常敏感,在关键的时期,说明这个公司在这几个点上可能有报道的价值。
提问:访完之后不满足,回来后想写一些新的角度这个怎么弥补?
尹生:补充采访,我一般采访的时候都会要求随时补充采访。因为当你消化了这些后,有些很重要的问题你没有问的,一定要回去问一下。但有时候补充采访根本不可能,你可以看他在其他场合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表达的,或者问他公司的员工。这个没法闭门造车,只能说从他的角度了解一些关键的问题。另外,这进一步说明了预先做准备和研究的重要性,在采访之前争取把所有可能的角度都想到,并且在不同角度形成和积累足够充实的知识,你根本不知道采访对象哪些问题愿意回答,哪些不愿意,哪些虽然回答但是却不理想。
提问:媒体的角度相对客观,而市场工作要主动传播信息。现在很大的感受是受众的耐心都比较低,所以文字写的越来越low,对于这种文案您有什么看法?
尹生:low也要low得有水平,即使是low,你也low的跟别人不一样,Low中有物。这中间无非就是要抓住大众的兴奋点。现在大众整个品位,中国现在的环境之下是很低的,你必须在这个层次下,找到一些他们真正的兴趣点。所以在形式上可以low一点,但是从哪个角度去low,以及在Low的过程中传达最想传达的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些研究了。必须清楚这个公司在这个事情上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你最想让大家对你产生认识的是哪一点。而现在很多人就像无头苍蝇,因为大家都low,所以我也low,就是我必须抢一个出镜,先引起大家注意,但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你这个公司,了解这个事情,不能本末倒置,不是吗?
作者:尹生 来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