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们都说了些什么
来源丨新闻记者(ID:shxwjz)
【导读】2015年毕业季进入高潮。在各新闻传播院系的毕业典礼上,院长们都掏心掏肺地与同学们话别、共勉。小编在此整理摘编了人大、重大、中大、中南、民大、浙传等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们的毕业致辞,与诸位分享。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不做假新闻”,是人大新闻人的专业底线
我们身处社会转型和巨大变革的时代,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参与变革和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新闻人所投身的事业,始终处在时代的最前沿。因此,希望各位同学要对那些最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趋势,新观念新概念新方法,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成为创新年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另一方面,即便是巨大变革的时代,总有一些规律、准则、伦理和人类美好的恒常价值需要坚守,它们不但不可背弃和颠覆,反而应当在捍卫中发扬光大……我很高兴地得知,我院的国家级名师,被大家亲切称为“征妈”的张征教授为新闻专业毕业班上了最后一课,叮嘱大家毕业后“不要做假新闻”,“不做假新闻”,这就是人大新闻学院走出的新闻人必须坚守的原则和专业底线。
所以,我希望各位既要勇于参与变革,推动变革;也希望各位坚持真理、坚定信念,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内心深处要有信念和价值上的确定性和依托。
▊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先生讲的三个小故事
郭超人带走了宿舍钥匙(2015年毕业致辞)
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由于去西藏工作的通知书下来了,为了抢在大雪封山以前赶到拉萨报到,他无法等待与其他同学一道去领取毕业证书,也来不及参加学校组织的隆重的欢送会,只是带着一件他认为最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品——曾经居住过的学生宿舍的房门钥匙,便匆匆忙忙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当时,郭超人是以“挂失”的名义,赔偿了宿舍管理部门5角钱,才带走这把钥匙的。
在离开北京大学的最初几年,无论郭超人走到哪里,身边总带着这把钥匙,他将这把钥匙看作北大最有特色的象征。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记者和新华社负责人的郭超人回忆说,正是这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人类知识宝库的大门,使他看到了一个浩如烟海的伟大世界;正是这把钥匙为他开启了人生的通道,使他得以投身到一个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场。这把小小的钥匙为他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我并不赞成用“挂失”的方式把母校宿舍的钥匙带走。如果大家有兴趣,将来新传院可以购买一批“纪念钥匙”,每把钥匙都附上一张精美卡片,写上宿舍楼号、房号、床位号、入住时间和室友姓名,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纪念。不过,有形钥匙并非必需,重要的是离开母校之前要想清楚“在大学生涯中,你得到的最大一笔财富是什么?”母校留给你们的精神财富,将会成为你们开启“知识之门”和“人生通道”的金钥匙。
族长的人生秘诀只有6个字(2014年毕业致辞)
离开校园,你们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寻找就业岗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你们还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第一份工作是否称心如意?在单位里能否与同事和谐相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会不会因为自己知识陈旧而被淘汰?面对诸多压力,你们有没有勇气去应对?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是社会给你们出的“人生考题”。我虽然无权“替考”,但可以把从网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讲给你们听。
从前,一个年轻人准备离开故乡,踏上人生的新征程。动身之前,他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族长正在练字,顺手写了3个大字:“不要怕”。老族长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字,供你半生受用。”
离家30年后,这个年轻人有了一些成就,也遇到了许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家乡。他去族长家拜访,得知老人已经去世。族长的家人取出一封信,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回来。”还乡游子拆开信封一看,信纸上赫然写着3个大字:“不要悔”。“走出校园不要怕,30年后不要悔。”这是母校送给你们的临别赠言。
铅笔有多少种用途(2013年毕业致辞)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候,我要坦诚地告诉大家,你们一走出校门,就会面对就业的困境。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并非杞人忧天。为了应对挑战,我向同学们推荐一篇短文,题目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美国纽约有一所穷人学校,数十年来,该校的毕业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者通过对该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答案——因为该学校的学生都知道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原来在这所学校,学生入学后接受的第一堂课就是“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比如,可以用来写字,也可以当尺子画线,笔芯磨成粉可做润滑粉,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通过这一课,老师让学生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拥有眼睛、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一个人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都生活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没有谁在一生中总是一帆风顺。当你们遇到困难、挫折甚至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妨读一读《铅笔有多少种用途》。这篇短文也许能给你们增添一点勇气、智慧和力量。
▊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豪迈气概与家国情怀
祝福同学们有一个梦想!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无论如何,梦想总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我说的梦想,决不是升官发财之类的欲望,而是光荣与梦想的有机结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是“书生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的家国情怀。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看准方向,保持初心
我在2000年倔强地选择去易趣网做公关时,也压根不会想到1年后会辞职、4-5年会创业、6年后会读完博士做老师。人生,归根结底是不可预测和完全设计的,走好每一步,看准方向、保持初心最重要,太在意结果和规划,反倒会错过沿途的风景。
除了个人小问题,我希望大家还是关注一些社会的大问题,比如:无论你是否从事新闻业、公共传播业、媒体设计业,你始终会关注一下传播与社会进步的话题,会关注信息的公正获取、观点的自由表达、社会的公共参与和政府治理的民主透明等。
这些看起来宏观的问题,其实跟你的日常生活有关系。关注这些大问题,才会不满足于小家庭的柴米油盐,才会为这些大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尽一份力。
▊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
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商业稀释而单一化了。市场的不断扩张、商品的批量生产,其实这些都是违反人性的原有节奏和简单需求的,它激发的不是我们更美好的未来,而是更贪婪的欲望。长期地违反人性,大家就会生病。当我们“进步”太快的时候,只是让少数人得到财富,让多数人得到心理疾病罢了。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自我的世界。在我们这个时代,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悄悄贬值。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也许这样才能不再为了追求速度,丧失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成长的本质。请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慢慢向前走。
▊
浙江传媒学院院长项仲平:适应社会不是放弃理想的理由,为了生活不是随波逐流的借口
同学们,请记住,校园里的道路虽然狭窄,却自由奔放,校园外的道路虽然宽敞,却人山人海。当你走出校门,发现社会并不像你想象中的美好时,当你遭遇挫折,感受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时,当你面临选择,感慨无奈和身不由己时,当你发现,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并不像上学时的同学和老师时,一定不要忘记你最初的理想和目标。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同学们,适应社会不是放弃理想的理由,为了生活不是随波逐流的借口。有句话说的很好,人生不只是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同学们,青春不只是有游戏,还应该有锐气;青春不只有叛逆,还应该有责任;青春不只有任性,还应该有担当!我希望同学们牢记传媒人的使命,密切关注国家建设和传媒事业发展的需求,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的传媒人,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志存高远,心中有梦;坚守初心,勇于追梦;踏实进取,勤奋筑梦,你们的青春必将阳光灿烂!
▊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泽民:世事万千,尽力为上
人不可能全能,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大小。但是,人生的价值不在能力,而在尽力,在有如犍牛一般锲而不舍、任劳任怨地尽力。世事万千,尽力为上。只要尽力,我们就总有一天会写成最新最美的文字,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谱就最新最美的乐章。从今往后,我们可要听取鲁迅先生的教诲:能做事的尽力做事,能发声的尽力发声,有一分热,便要尽力发一分光。
如果没有能力创造光焰无际的太阳,我们就像萤火一般在暗夜里尽力闪烁;如果没有能力到辽阔的大海去弄潮,我们就尽力在海边的沙滩上拾集晶莹的卵石和贝壳;如果没有能力做成慷慨悲歌之士,去引导苍生实现伟大的梦想,我们就做个忠诚老实的好人,流着心中的血、眼中的泪,打点现实人间的日常琐务,为公众社会的弱势群体尽一份绵薄的努力。我们能够懂的:一切伟大的魅力、光荣和骄傲,往往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尽力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