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忧心忡忡的中国电视行业“荷塘效应”
文丨左帅,资深媒体人、左氏春秋创始人
来源丨传媒1号(ID:zcfhxy)
【导读】在经济学里有这样一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电视人对于电视行业雪崩式变革的感知,这个理论叫做“荷塘效应”。大意是说,假设一个荷塘要全部长满荷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荷叶的生长速度是每天翻一倍,最后一天能覆盖整个荷塘面积的百分之几?答案是50%!最后一天竟然覆盖了整个荷塘的一半!
几周前,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业界重磅会展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在上海登陆时,乐视致新总裁梁军分享乐视电视运营数据及未来发展战略时说,超级电视每个月的开机率在90%以上。
这个数字,猛然让我想起2013年的另一则有关电视开机率的报道,说三年内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由70%下降至30%。当然2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可能还在下降。
一升一降之间,总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最近接触的圈子,不断有电视人从电视行业走了出来,纸媒就更不必说了。细问起来,他们有一个相同的回答就是,忽然之间,他们感觉到了电视行业的深深的危机感。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缘由的。2015年近4个月来,我打开电视机的次数不超过10次,其中好几次还是在看足球赛。吴伯凡曾说过,现在开机看电视的人群,可以归纳为两类:“两不上”和“双规”。所谓“两不上”,就是不上网且不上班的人群;所谓“双规”,就是活动半径很小,在规定时间、规定范围内生活的人群。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两不上”和“双规”人群,代表了电视的核心观众。但这群人,往往是消费力最低的那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电视购物仍然可以存在于荧幕之上的原因。而电视行业真正的“优众”,却在不断的逃离电视,奔向网媒的怀抱。
人们通常张口闭口讲“生态圈”、“产业链”。但我告诉大家,在很早之前,电视台几乎就是个全产业链。电视台用自己的人生产内容,用自己的渠道和平台播出,用自己的团队做广告经营。比如以前很多电视台都设有电视节目中心,电视剧都是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制作的。那个时候,除了生产电视机,电视台似乎什么都做,还不是“全产业链”吗?
但是紧接着,电视台突然发现,纵向行业链的发展方向好像搞错了,应该走制播分离!于是节目制作和播出平台开始出现专业方向的剥离。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之类的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出现,加剧了电视行业专业化分离的趋势。
于是,我们看到第二第三梯队的电视台开始效仿,纷纷把内容制作外包,购买国外版权,以前广告经营还是自己做,现在连广告经营也外包出来了,全国有几家卫视的广告资源,是被某一家广告公司买断的,叫做“代理制”。最后电视台剩下什么了,就剩下一个做新闻的制作团队了。
有人会问,一个电视台只剩下新闻团队作为核心,这有什么好忧虑的呢?新闻立台也是种出路嘛。但是大家拍着脑袋想一下,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就是新闻!以前电视新闻一家独大,比报纸都多人关注,前天电视台一播什么新闻,第二天必定满城风雨。但是现在你电视记者还没到场,满城风雨的消息已经迭代好几遍了。现在,我们的主要信息源,来自于“两微”的信息转发,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转发。
电视台正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生态结构的变革。用恐龙时代的灭绝来形容尚不恰当,用气候变化来形容还是合适的。如今的电视行业,面临的不是突然某天刮风下雨的天气变化,而是全球变暖式的气候变化。电视台的雪崩效应其实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只是我们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慢慢感知。
在经济学里有这样一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电视人对于电视行业雪崩式变革的感知,这个理论叫做“荷塘效应”。大意是说,假设一个荷塘要全部长满荷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荷叶的生长速度是每天翻一倍,最后一天能覆盖整个荷塘面积的百分之几?答案是50%!最后一天竟然覆盖了整个荷塘的一半!
因此,我们会经常感觉荷塘里的荷花,好像是一夜之间盛开的。唯一的差别是,你看到一夜盛开的荷花,感受到的是美不胜收;而你体会到的电视变革,却是令人忧心忡忡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