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购物团重游港澳之一:游览

标签:
旅游黄大仙香港维港黄大仙祠 |
分类: 走遍中国 |
跟着购物团重游港澳之一:游览
之所以要重游一次港澳,是因为四年前初游港澳时,跟的是纯购物团,没有安排自由活动时间。在港期间,黄大仙祠正在修缮,又遇上台风过境,维多利亚港没有船游成,还不得不在宾馆躲了小半天。后来看到香港的志莲净苑列入世遗预备名单,就想去游览一下。正好看到邯郸的乐乐户外群组织港澳游,虽然也是购物团,但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报名费才400元,还声称绝不强制购物,遂成此行。
这次是与河南驴友拼团,邯郸共20人,河南有70人,共分作三个30人的小团,我们与10个开封人组成一个团。2013年12月19日在郑州集合统一乘车,卧铺火车行车一夜,次日上午到达广州。
广州的旅游大巴把我们送到皇岗海关,这次导游在车上卖的是学习卡和机顶盒,车到海关时,照例有人上车来兑换港币。中午,我们在海关附近的大福餐厅吃了最后一顿境内餐,然后持港澳通行证出关。
接我们的香港导游是个上岁数的男子,叫何以荫,引导我们乘坐穿梭巴士到达香港的落马洲,持通行证入关。香港海关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革,从12月19日起,对入境访客不再在通行证上盖章,而是发一枚标签,出境时则直接持证走人,既不需盖章,也不发标签,不解这项改革的意义何在。
进入香港后,开始乘坐大巴车游览。路上,何导幽默地给我们讲说的他心中的疑惑:如今香港几乎什么都不生产,市场上的商品大部分都是来自大陆,少部分来自台湾、韩国、东南亚等地,不知道为什么却成了购物天堂?还有,不知道为什么把一种香港人都不得的脚气病命名为香港脚?后来我查资料,英国占领香港后,每年都派遣军队来港执行防卫任务,某年夏天,所派军队虽然已经抵港,却因某些原因未能立即进驻军营,船上的官兵只好留在密不透风的船舱里。由于香港的夏天十分闷热,在船上更是如此,几天后,部分整日穿长靴的士兵足部竟长出了很多细小的水泡,红肿化浓,奇痒难当,由于欧洲医生并没有见过这种怪病,就认为这是在香港发生的流行病,称之为“香港脚”。后来此病名被台湾医生翻译过去,渐渐流传开来,其实香港脚的真正名称是足癣,并不限定于香港或是一定的族群才会感染。
我们第一站去参观黄大仙祠,因时间太紧,只给留半小时时间。关于黄大仙,据祠内的《赤松子自述》记载,黄大仙俗名黄初平,晋朝丹溪人(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年幼家贫,八岁时替人牧羊,十五岁时在故乡金华赤松山遇仙人,进入福地修炼,得成正果。四十年后,他的兄弟到山中寻找他时,见他能指石变羊。从此,两兄弟一起修练,双双为仙。因他隐居于赤松山,故称为赤松黄大仙。黄大仙以行医济世而广为人知,故得建祠供奉。
黄大仙庙原在广州,已有百年历史。上世纪初,掌控广州的军阀陈炯明以破除迷信为名,拆庙卖地建屋,乘机霸占房产,黄大仙庙也受到影响。1915年,香港道侣从广东西樵山普广祖坛奉接大仙宝像到港,在湾仔供奉。1921年,遵大仙乩示,到竹园吉地建啬色园供奉。啬色园本来是几位绅商的私人修道别墅,初时并不是任人参神,后因要求入庙参神的善信日众,各绅商平日乐善好施,就定下开放时间,并将香火收入拨充善举,赠医施药,年年无间。1956年,该庙正总理黄允畋将庙宇的收入交由东华三院接管。2008年,园方斥资1.4亿元对庙宇进行扩建。竣工后的庙宇总占地18,000多平方米,金碧辉煌,建筑雄伟。建筑布局按照1937年黄大仙殿前占卦,严格根据五行八卦原理设计:飞莺台(铜亭)属金、经堂属木、玉液池属水、盂香亭属火、照壁属土。香港回归后,大陆游客蜂拥而至,黄大仙祠已成为陆客团必游的景点之一。
在停车场下车后,我们依次向内游览。祠外的一个大牌坊,上挂“啬色园”字匾,并镌刻“第一洞天”字样。拾级而上,有另一个牌坊,上面写着“金华分述”。后面即为“赤松黄仙祠”大殿,辉煌宏伟,雕刻精细,殿内正中张挂大仙画像。大殿不能进入,一般游客和善信只能在殿前膜拜祈福,我也是透过缭绕的香烟才拍到大仙的画像。
相传黄大仙有求必应,灵验非常。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飞机多次地毯式轰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无恙。每年农历除夕,都有大量善信来到仙祠,为过去一年酬谢神恩,为未来一年求神庇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仙师宝诞,所有弟子会于正午时分聚在祠内参与祭祀活动。日常参拜主要是“五供”:香、花、灯、水、果。香港人相信只要献上香或供奉花,便能得到黄大仙的注意,祈求所愿必能实现。另外,清水也是上佳的供品,因为道法自然,港人提倡节约能源,把宝贵而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地方。
大仙祠的签文也十分灵验,一般游客至此,往往也要上香参拜,求签占卜。上香时,宜双手合拜,然后以左手上香,以示对神祇的尊重,香的数目以一支或三支为吉。可于正殿旁取得签筒,内有一百根竹枝,分别编上1-100之数,每问一事,以摇签筒,直至其中一竹签跌出为止,看其数字作取签纸,签纸上之经文即为大仙回应。摇签为免费,解签服务约需$20至$30。
祠内其它建筑也充满传统特色,三圣堂奉祀吕祖、观音和关帝,孔道门供奉万世师表孔子,侧殿有福德殿、药王殿、财神殿等小殿堂。另外,祠内还珍藏着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谓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近年,黄大仙祠又获批准在祠内举行婚礼,为新人办理注册事宜。
离开黄大仙祠,上太平山顶俯瞰脚下的万家灯火。按照规定,6点以后山上不准停车,只能隔着车窗向下看上一眼。前往浅水湾的路上,何导指着黑咕隆咚山上认真地介绍,这是成龙的别墅,那是刘德华的豪宅云云。到了浅水湾,自然要到沙滩上走走,何导幽默地说,“如果哪位女士需要,我可以免费陪同”。这时天已黑透,何导嘱咐大家离水远些,否则“鞋子湿了不要怪我”,结果用香港话说成了“孩子死了不要怪我”……
黑灯瞎火的浅水湾一点看头都没有,只待了十分钟,我们便离开这里去维多利亚港。吃过晚饭后,先参观金紫荆广场,何导用港普说金紫荆三个字十分艰难,我们都替他的舌头难受。金紫荆广场是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而设立,位于香港湾仔新翼人工岛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旁边,三面被维港包围,隔岸与尖沙咀相对。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赠送了这座金紫荆铜像,安放到金紫荆广场。这座铜像高6米,正式名称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寓意香港永远繁荣昌盛。广场一角还矗立着一座香港回归纪念碑,与金紫荆铜像遥相呼应。
紫荆花广场旁边的海滨长廊就是星光大道,仿照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设计,耗资四千万港元建成,以香港电影业发展史及旨在表扬幕后巨星和幕后电影工作者成就为主题。大道全长440米,地面装嵌了73名电影名人的牌匾,当中30多块有名人打手印。漫步星光大道,可以一边了解香港的电影知识,一边从容地欣赏维港美景。
9点50分许,我们登上了夜游维港的游轮。以前,清朝文牍称这里为尖沙咀洋面或中门。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又占领九龙半岛。1861年4月,英国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命为维多利亚港。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维港周围高楼林立,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美不胜收,维港因而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的海岸之一。
游完维港,前往住地,依旧是上次来港时住的青逸酒店,入住时跟在大陆一样要登记身份证。据说这是李嘉诚投资的酒店,他预测香港回归后要带来旅游热,遂投资建造了此快捷酒店,投用后果然大受欢迎。酒店的房间虽然狭小,但干净整洁,尽管没有拖鞋等一次性物品,但住起来还算舒服。另外,香港的电源插头和大陆不一样,如果携带的电器需要充电,需自备转换插头。
酒店的窗外就是葵青货柜码头,上次来时适逢台风,在房间里饱览了港口风情。这一次风平浪静,我便下楼去近距离观赏。这是香港最主要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港口是新加坡)。港口有铁网围护,从外边看是成堆成排的集装箱,并不能看到里边的吊装场面。
码头旁的公路边,隔不远便张挂着一幅内容相同的条幅,上面印着:抗议地政总署高地价政策,推高租金妄顾同业生死。落款为:新界西北露天仓大联盟。条幅默默地横在路边,无声地表达着主人的意愿,既没有市容将其扯掉,也没有警方前来维稳,让人感到了香港良好的人文氛围。回到酒店时,大约是十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