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书场(七一)
(2013-11-25 12:19:03)
标签:
牛氏书场文化 |
分类: 文艺 |
牛氏书场(七一)
第二百六一回 角度变产生震撼力 图片美吸引目光来
这一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报刊登的几幅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周一上班拿到报纸后,我先扫了一眼头版上的新闻标题,然后漫不经心地翻过页去,二版上的本地新闻还没顾上看,三版上的图片蓦地就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梯田,这是哪里的梯田?”我的脑子里迅速闪现出云南元阳、广西龙胜等字眼……目光上移到新闻标题上,才看到这是崔永斌的航拍摄影集——《邯郸大地》。
一提起梯田,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云南元阳和广西龙胜,前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后者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两处梯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谁知道太行山还有这么美的梯田啊,就连我这个酷爱往各处跑的邯郸人,也不知道邯郸还有如此的梯田美景。你看那一条条曲线,曲曲弯弯,环环相套,就像是人的指纹一般,让人百看不厌。
版上共选登了五张片子,除《太行梯田》主片外,还有四张分别是:《丛台公园》、《广府古城》、《滏水东渐》、《涉县娲皇宫》,都是邯郸的地标性景观。这些地方很多人都去过,但我们都是从平常的视角去观赏,风景虽然不能说不美,但缺乏那种震撼力。看来摄影太需要好角度了,好的角度才能拍出具有震撼力的好作品。
记得央视曾经先后播出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两部系列专题片,两个系列片我都认真地看过,但我更爱看第二部《再说长江》。原因是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平常我们看到的景观,如张家界、武当山等,在航拍的效果下全都改变了模样,我看得如醉如痴,在央视看了两遍后,又跑到乐颐买了张B版影碟,时不时地就要在家播放一回。看崔永斌书记的航拍作品,让我又找回了当年看《再说长江》的感觉。如果有机会,一定从空中好好俯瞰一下咱邯郸的大地。
过了两天,本报的图片又让我震撼了一回,就是周三头版上的图片《雁归来》。这张彩色图片,几乎占去了头版的半个版。在我的印象中,本报还从没有用这么大的篇幅发过一张照片,且此片既不是重要会议,也不是领导的活动,只不过是溢泉湖上飞来一群大雁。
听说近几年兴起一种新的休闲方式——观鸟,就是几个人约好,带上帐篷睡袋等户外野营装备,当然少不了望远镜和长镜头相机,驻扎到鸟类出没的地方,观赏鸟的活动。据说观鸟是一种相当贵族化的休闲活动,可不是嘛,鸟类活动的地方一般都是荒郊野外人迹罕至之处,要去观鸟必须置备齐各种装备,还要不用上班有充足的时间才行,我们一般上班族哪能去得了?
我没有观过鸟,但通过这幅《雁归来》图片能感觉到,无论是群鸟飞舞,还是单鸟独立,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远的地方我们去不了,既然溢泉湖的大雁归来了,我们就去那里观观鸟吧。注意,可得悄悄地前去,不能惊扰了鸟们。
周四头版也有一张照片,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亚太劳模广场旁边有人在焚烧垃圾。如今,大气污染问题已经被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政府是煞费苦心,又是单双号限行,又是禁止大货车进市,又是实行燃煤管制……照片上的这四个汉子,竟公然在小区楼下闹市区内焚烧垃圾,形成一大片滚滚浓烟,污染着空气,毒害着市民。你们这四个人可算是缺了大德了,不但要遭到人们的指责和唾弃,希望公安和环保部门要严格追究他们的责任。
第二百六二回 藏友间交流有乐 寄托式收藏流行
近段时间,好像很多地方都在搞玉石展销,从很多媒体上都能看到玉石展销的广告。前一阵子,我也去一个玉石展会上看了看,因为我不懂玉,看着都挺好的,但也只是看看,不敢盲目购买。我就想,怎么也看不到业内人士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呢?本周四的收藏版上,就看到了我想看的文章,“藏家漫笔”专栏刊出了一篇《莫在玉石展销中“盲抢”》,对很多不太掌握玉石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我是本报收藏版的忠实粉丝,每到周四,我都会专门翻到收藏版,细细地研读每一篇文章,几年来从中学到了不少收藏知识。不但是忠实粉丝,前不久我还客串了一回,在“百姓藏家”栏目介绍了我收藏旅游门票的经历。其实我本来是没有勇气的,总觉得能上“百姓藏家”栏目的都应该是些大藏家。我有个博友也收藏景区门票,我本来是推荐写他的,无奈他在外地,一年多时间里联系了几次都没有采访成,恰逢这段时间藏家栏目缺稿,只好拿我补缺了。
稿子见报后,随即有好几位门票收藏者来电话,愿意与我交换副品交流体会,让我倍感高兴。除此之外,又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和我常在一起游泳的泳友王小红先生,竟然是一位古门窗收藏者,我们却彼此毫不知情。看到我收藏门票的信息后,他给我打电话说他收藏了上百套古门窗,其中一部分摆放在妻子开的茶庄里,向人们展示。这可是个新鲜的藏品,我把线索提供给收藏版编辑,曹蒙对此很感兴趣,立刻安排记者进行采访,很快见了报。
王小红收藏门窗的消息见报后,被他的一个老朋友张立国看到了。张先生是一位椅子收藏爱好者,已经收藏了几百把旧椅子,其中不乏明清时代的珍品。张先生参观了王小红所藏的旧门窗后,愿意把自己的椅子献出来供他使用。而茶庄经用旧门窗装点后,如果使用现代坐具显然不配套,正愁没有合适的坐具,张先生献来的椅子解了燃眉之急,还解决了张先生椅子的存放场所问题,椅子经正常使用还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此可谓一举多得。
本报的报道中曾提到,王小红的朋友汪先生开了一家饭店,通向餐厅的大门太大,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门扇,王小红就把自己收藏的四扇风门献出来,没想到安上去严丝合缝,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还提高了饭点的档次。二人约定,四扇门只是让汪先生无偿使用,产权还归王小红,哪天饭店不干了,王小红将门收回。同样,张立国为茶庄提供椅子,也是遵循这一方法,椅子产权仍归张先生,让茶庄无偿使用,万一茶庄不开了,椅子仍由张先生收回。我们给这种收藏方式命了个名,叫寄托式收藏。
寄托式收藏还不止这些,后来又知道,永年县民俗收藏大家赵海京,也实行了寄托式收藏。经过多年努力,赵海京收藏了好几万件民俗物品,一直藏在库房里见不到天日。有一天他去广府,见那里有个两层楼的大厅闲置着,就提议把自己的藏品献出来放在这里,共同办一个民俗博物馆。双方一拍即合,没多久博物馆就开门迎宾了。当然,这些藏品仍归赵海京所有,只是让更多人得以看到,实现了藏品的价值,这也算是寄托式收藏了。
第二百六三回 世界华人聚峰峰 冬泳大会将举办
周三本报二版上,刊登了一则小小的消息,第四届冬泳文化节将在23日也就是今天举办。别看这则消息短,在冬泳爱好者中的影响却非常大,大家闻讯后纷纷报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去峰峰黑龙洞过把瘾。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的冬泳文化节与往年可不一样,它还有个名字叫世界华人冬泳大会。邯郸市冬泳运动协会成立后,致力于推广冬泳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四年多来,全市的冬泳爱好者已经达1200多人。冬泳协会的几位负责人,特别热心公益事务,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冬泳文化节,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邯郸冬泳运动协会的成绩引起了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华人运动会组委会的注意。世界华人运动会一直想开设冬泳比赛项目,却碍于没有相关的组织经验,四处遴选这方面的人才,就找到了邯郸冬泳人。经双方接触了几次,事儿就定了下来,世界华人运动会组委会把冬泳比赛项目交由邯郸市冬泳运动协会承办。真的把事儿闹大了。
还得说说峰峰矿区冬泳协会会长牛金龙,就是今年夏天成功泳渡琼州海峡的那个勇士,他力争要把首届世界华人冬泳大会办在峰峰,为此没少费心。你想啊,一个纯民间团体啊,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事儿哪能那么好办呢?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冬泳大会马上就要办成了。到底能来多少人,其中多少外籍华人,这个目前还不知道,等到周六也就是今天,大家到黑龙洞看一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