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走苏杭——第五日

(2013-06-18 23:11:05)
标签:

苏州

盘门

枫桥

寒山寺

同里

旅游

分类: 走遍中国
游走苏杭——第五日

  ■盘门

  沙溪有直达苏州的班车,头班车是早6点半。8日起来赶坐这班车回到苏州。从汽车南站下车后,一辆黑出租愿意十元钱送我去盘门。这是一辆绿色的面包车,司机是山东人,热情健谈,直接把我送到了景区门口,果然只收了十元钱,说等我逛完盘门,还可以坐他的车去别处。
  盘门在苏州城的西南角,是我国现存的惟一一座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苏州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在原址上重建,后张士诚增筑瓮城,明清时又数次修缮。水门在陆门南侧,内外有两重,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陆门亦为两重,中为方形瓮城(藏兵洞),可匿藏数百兵卒。西南处正面有“盘门”城额,北侧有登城坡道,城上筑有垛墙,沿外墙置驰道、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
  东北处为瑞光寺塔。塔始建于宋景德元年,毁于清咸丰十年兵乱。现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高约43米,其形秀美古朴,是宋初南方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之佳构。
  吴门桥在盘门侧畔,始建于宋元丰年间,现桥为清同治十一年重建。
  为纪念伍子胥,后人还在盘门内设立了伍相祠,大殿匾额上题“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大殿正中为伍子胥坐像。
  出得盘门,拉我来的那个黑出租果然还停在门口,我兴奋地跑过去,司机说车坏了,打不着火。我只好步行到有公交车的地方乘车去寒山寺。
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
  ■枫桥寒山寺

  枫桥寒山寺是紧挨在一起的两个景区,以“五古”著称: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唐朝诗人张继去京城长安赶考,落第返回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辗转难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百感交集,遂成名句《枫桥夜泊》,使寒山钟声传播中外。此诗收入到了日本小学课本,日本人对此诗家喻户晓,到苏州旅游无不以一听钟声为快。
  寒山寺现有殿宇多为清代建筑,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重两吨,外围需三人合抱。每年除夕或元旦晚上,寒山寺都会举行敲钟仪式,钟敲108下。按佛教教义,人生有108个烦恼,元旦听108响钟声,每一下代表一个烦恼,听完钟声,便可得到层层解脱,烦恼随风而去,预祝来年幸福安康。按我国古代习惯,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时候一年为三百六十天,每五天为一候),合计为108。法师敲完钟声后,游客可自己动手敲响新年幸运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喜庆活泼。寒山、拾得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象征祥和吉庆。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后人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仅百步之遥,其实就是一座江南地区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枫桥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现存枫桥为清同治六年重建。
  张继的诗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弯月、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短短的28个字,写出了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在枫桥东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是重要水陆军事要塞。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沿河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
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游走苏杭——第五日
  ■同里补遗

  同里古镇离苏州20公里,就在去周庄的路上。去上海看世博会的时候,稀里糊涂游览了同里,当时只感觉是个很不错的水乡,后来才知道古镇的“退思园”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富土”相叠,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四面环水,镇内由十五条河流纵横分割为七个小岛,由四十九座桥连接。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历代古桥,保存完好。古镇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士绅豪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
  同里的古桥多建于宋以后各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呈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三座古桥,有读书桥之称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
  现存的古建及宅院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有贴水园之称。崇本堂、嘉荫堂的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古街坊粉墙黛瓦,俄脊高挑,韵味古远。
  同里的街道十分古老,宋元以来名字沿用埭,如南埭、东埭、西埭、竹行埭、陆家埭、道士埭等。街道与街道之间里弄较多,如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西弄、仓间弄等。这些里弄又细又长,如鱼行街的穿心弄长达三百余米,蜿蜒向前。富观街附近的仓场弄,仅能容一人行走,也称“一人弄”,弄内人家过弄便上河桥。还有一些里弄常常横穿一个圩头,可以从河的这边一直走到另一边。
  关于富土变名为同里有这样的传说。由于这里富足,称为富土。在宋代,政府要这里多交公粮,人们当然不愿意。秋后政府工作人员来收缴公粮时,质问说:既然是富土,为什么不多交?他们解释说:这里不叫富土,而叫同里,是人们讹传了。汉字过去是竖排的,富土二字,将“富”字宝盖头的一点抹去,将下面的“田”和“土”连成一个“里”字,从此,“富土”就变为“同里”了。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游走苏杭——第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