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2013-03-17 15:54:50)
标签:

正月十五

武安

固义村

傩戏

捉黄鬼

分类: 家在邯郸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武安傩戏,可谓名声在外,我对之向往已久。不过,不是人家不演出,就是日期不凑巧,或者是天气不给力,总之一直没去成。今年的2月24日是正月十五,正值星期天,天气也不错,人家也有演出。再也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了,早晨6点半从家出发,驾车赶赴武安固义村。

  固义村属冶陶镇,在武安市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村子古老神秘,富有传奇色彩,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戏就诞生在该村。固义村距邯郸60公里,因几段路不好走,路上用了一个半小时,8点整到达。该村原名固亦,“固”是安定稳固,“亦”是文言的语助词,古韵十足。村里现在有800来户人家,近3000口人。

  把车停在村东头的学校里,徒步进村。进村必先经过一座石拱门洞,门洞上面是灰瓦起脊的阁楼,村民称之为“阁”,里面供奉着不同的神祗。这样的阁原来有6座,现存4座。穿过阁楼,就进入一条狭窄曲折、满是泥泞的老街,街石油光发亮,讲述着岁月的沧桑。街上早就挤满了各色演员和看热闹的观众,很多外地观众都是头一天赶来的。

  固义村分为四个社:南王户、东王户、刘庄户、西大社。傩戏演出由四个社的社首负责,各种花费和所需物资均由村民捐募,与村级政权无涉。从秋后决定起社,到正月的演出,要准备很长时间。整个活动中,参加演出的人员达数百人,加上各种辅助人员不下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

  傩戏并不是年年都有,但一办就得连着办三年,这是老辈子留传下来的规矩。本次是去年起的社,今年是第二年。傩戏的重头戏“捉黄鬼”,是一出沿街表演的哑剧,角色有阎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异的象征,更是人间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等邪恶行为的代表。这出戏通过对黄鬼捉拿、游行、审判、开膛抽肠等一系列情节,表现出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整个演出中,除了黄鬼,所有的任务和角色都由本村村民承担。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辈辈相传,使其历经多年而不走样。每逢起社的年头,凡是有演出任务的人,即使在外地工作,也要在春节赶回来参加演出。他们认为不参加祭祀演出,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会不吉利,不顺畅。傩戏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是大大超过了春节的。

  傩戏表演从正月十四到十七,历时四天,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捉黄鬼”展开。十四的整个夜晚,村里的人一般都彻夜不眠,忙着扮脸谱、试服装、整道具,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参加演出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戴面具的约有三四十人,画脸谱的多达四百余人。

  傩戏的面具多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在造型上,傩戏面具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依此可分为几大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等。正神的形象大多是慈眉善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就像生活中的寻常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不过,一般的傩戏面具在雕刻上都显得粗放概括,使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凌晨一时,寂静的山村开始响起脚步声。装扮好的大鬼、二鬼和跳鬼,身着单衣,摆弄着刚劲的舞姿,在众多手持灵棍(柳棍,据说可以辟邪)的年轻人的簇拥下,高声呐喊着,将村里村外踏走三遍以驱除邪祟,是谓“踏边”。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探马,在黑暗中出村迎接各路神灵,是谓“迎神”。

  到清晨七时,“黄鬼”被缉拿归案。扮演黄鬼者,从头到脚全身涂成黄色,仅穿黄色短袄和短裤,裸露的四肢上各有一把砍入肉中的道具刀,刀口处鲜血淋淋。三个鬼差诱迫缉拿黄鬼,黄鬼畏缩、躲闪不肯就范,三个鬼差终于缚住黄鬼,带到判官和阎王台前审判。黄鬼被擒象征着吉祥如意,村里四个社的表演队伍开始庆祝表演,旱船、秧歌、舞狮、赛戏、花车齐上阵,村子显得更热闹了。

  这时正是我到达的时候,街道上、房顶上、树杈上,到处是前来观看的乡亲。披甲戴盔的探马在人群中往来开道,铃声急促,蹄声得得,惊得观众直往后退。押着“黄鬼”示众的队伍浩浩荡荡,直贯长街首尾。前有鸣锣开道的衙役,手持旗牌、伞扇、金瓜、斧钺等全套仪仗以及饰有各种面具、脸谱的戏中角色,后面是衣着鲜艳的各种民间演出队伍。队伍按照规则,走走退退,退退走走,历时三个多小时,把个小山村闹得沸沸扬扬,酣畅尽兴。

  “斩黄鬼”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村南的洺河滩上,早搭起了斩鬼台和阎王、判官的台位,空地上则聚集了近万名前来看热闹的乡邻。11时许,阎王和判官陆续就位,正襟危坐,两旁有小鬼持刀怒目,很是威风。12点整,“黄鬼”被“鬼差”和众人押到阎王、判官面前受审。
  掌竹宣念开场词,揭出黄鬼的罪恶:“劝世人父母莫欺,休亡了生尔根基,倘若是忤逆不孝,十殿君难饶与你。命二鬼绳捆索绑,到南台抽肠剥皮,善恶到头总有报,为人何不敬爹娘。”“阎王”核准了“黄鬼”忤逆不孝之罪,并对“黄鬼”判处了破肚抽肠之刑。当“黄鬼”被押上斩鬼台时,群情激奋,礼炮震天。透过弥漫的烟雾,“黄鬼”被“抽肠剥皮”,象征着人类战胜了邪恶。最后,大鬼、二鬼到阎王台前禀报:“黄鬼”已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这真是:
  元宵佳节喜新春,
  妆文扮武逐灾瘟。
  扬盾执戈行傩礼,
  五谷丰登贺太平。


  还值得一提的是,固义是个神灵汇聚的地方,有供奉观音菩萨的卷棚、东阁,以及河神庙、泰山奶奶庙、关帝庙、胡爷庙、玉皇庙、龙王庙、火神殿、土地庙、老爷庙、五道庙、吕祖庙、三教堂、仙殿等十几座小庙。庙不在大,有神则灵。而供奉在鹊娥山下奶奶庙里的白眉三郎,则是固义村独有的神性英雄人物。

  万物有灵,敬畏神明,是固义人的传统。迎送神、祭祀、演出,村民都很认真、虔诚,没有敷衍的成分。只要是和生活、生命有联系的神祗,他们都真心供奉,生活中的一点儿顺畅和欢乐,都让他们感恩、满足。他们不只是在表演、图红火、凑热闹,是真的把护佑自己的神灵请来,享受尊崇敬畏和美食欢娱。所有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不是靠演技,而是靠心灵的默契、感应,进入情境和角色,与神共舞。他们的生活仍然不很富足,远比不上靠开矿暴发了的远乡近邻。但他们知足不怨,没有放弃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一向被视为目光短浅的他们,超越了急功近利的诱惑。他们认为,神明在山川草木间,在风雨雷电里,在每个人的心中。他们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和心态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应对生活中的惶恐和惊悸。现代科技早已生产出了毒杀害虫的农药(虽然在毒杀害虫的同时也在毒杀着自己),但他们还是乞求虫蝻王不要降虫灾。无神不敬的生活,使他们的日子充盈起朦胧的诗意。

  科技发达、社会进步,神灵躲远了,栖息在偏僻落后的远方。物欲荡涤着现代社会,盘踞在人们心灵的只有自己,早已没有了诸神的位置。没有了敬畏,感恩情结也就荡然无存,剩下的就是无休止的巧取豪夺。于是整个社会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充斥着竞争、仇视、暴力,人越来越焦灼,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生冷,人生也越来越苍白、干瘪。人需要有一尊“神”栖息在心里,监视着你的贪欲。没有约束的人,实在和野兽没有多大区别。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迎神的探马从村阁下穿过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整装待发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扮演猪八戒背媳妇的是位男演员,妆化的多俏啊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来,戴上胡子”,这孩子演的是个丑儿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站成了一队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举起了长龙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可爱的孩子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手持灵棍的年轻人簇拥着鬼差到来了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龙舞起来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俊俏的小姑娘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观众和演员人山人海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这是鬼差之一的“大鬼”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这是鬼差之一的三鬼(又叫跳鬼)和黄鬼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忙里偷闲我也照上一张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队伍穿过阁楼去村外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判官就位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阎王就位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阎王台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判官台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公安全力以赴维持秩序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鬼差押着黄鬼到场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斩鬼台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对黄鬼剥皮抽肠

武安历史文化名村之——固义傩戏

在现场遇到了从太原赶来的泳友蓝天龙

他给我拍了张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