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2012-12-11 21:32:45)
标签:

旅游

分类: 冬泳户外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黄榆岭是个老线路,我一直没机会去。12月8日,山川户外要走这条线,我报名参加。此行由雨中行和左边风带队,早6点从工人剧院发车。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不用上高速,走107国道到邢台,转322省道(邢和公路),过野河大桥、将军墓后,向北拐上去冀家村的乡道,从南台村转而向西,在禅林寺停车。我们从这里开始徒步,这时是8点半,我们的行程为:龙池沟-姑子岩-黄榆关-营里村。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沿着碎石路往前走,刚开始是缓坡。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树一树的柿子,像红灯笼一样高高地挂在枝头。柿子在树上已经自然熟透,摘一枚下来,吸溜一口吃进嘴里,只觉得冰凉细甜,就跟吃了一块雪糕一样。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左侧山头有一块棱锥形石头,竖立在下面的底座上,既奇且美。我记得黄山上才有这样的奇石,叫飞来石,还上了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没想到在这样的荒山僻野,竟看到这样的奇观。当地人管此石叫“宝葫芦”,是黄榆岭的标志。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到龙池沟口了,从这里开始攀升。这条路的特点是,一阵陡一阵缓,虽然一直往上走,但并不是感觉很累。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上到一定高度后向后看,一条条沟壑就如一波波褶皱一般。时当深冬,满目都是枯黄,若是夏秋过来,漫山一片绿色,该会多美啊。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这个山峰如同一堵墙壁一般,有人说像一条龙,我看更像一头雄狮,在昂首注视着前方。有路通到雄狮的头下,我也在网上看到有驴友站在狮头下的照片,但路太险,风也大,时间也紧,我没敢往前走。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站在狮头前望对面的山,只见后面的驴友正在奋力向上攀爬,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就如附在山壁上的小动物。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这是黄榆岭的顶峰,海拔1600多米,登临此顶用了整整三个小时,我到这里时正好11点半。每个人都要在这块巨石上留影,还要摆出各种姿势。不过山顶的风太大了,照一张相的工夫竟然吹得牙疼。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向下看,那神奇的宝葫芦已经在脚下了,我知道我们一直是在围着宝葫芦走的。宝葫芦旁边那个凸起的山峰,就像一头巨鲸正在奋力向前游动,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景观。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地面上是一层枯黄的草,盛夏草绿时,这里必然是一片空中草原。突然看到了绿色的松林,在一片枯黄中出现这么一大片绿,让人顿感生机无限。我们就在松林中用餐、合影。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前面有铁网拦路,据说那是景区圈占的底盘,若是旅游季节还常有人在此看守,这时已经完全解放了。我们也是借道一过,并不想观他们造的景。姑子岩的东门是一座钟楼,走进门,眼前赫然出现了卧佛雕像,突然看到这尊佛像,让人眼前一亮。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前面有一天然石洞,洞顶石钟乳甚多,洞中有一老者雕像。旁有石碑一通,碑文叫《药王殿传说》,全文如下: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精通药理的白发老翁,被这里漫山遍野的药材和美丽景色所吸引,便隐居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每天上山尝百草,采药材,炼药丸,潜心研究药学,老人在山中采药,常有遇到上山打柴、游玩的村民们被虫叮蛇咬,摔伤断骨等,他总是出手相救,为他们除病解痛。因他医术精湛,一传十,十传百,周围十里八乡前来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老人不分贫富贵贱,有求必应,免费治疗,深受村民们爱戴。前来求医者服用了他的药后,均有神奇疗效,疑难顽症痊愈者不计其数,个别人服其药后起死回生。
  老人逝世后,山下的乡亲们为纪念这位济世救民的好大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他熬药炼丹之处修建了一座药王殿,供奉他的神像、灵位,年年慕名前来祭拜、烧香、求平安者纷至沓来,长盛不衰,现旧殿虽毁,只留地基、砖块等遗物,仍吸引远近乡亲前来祭拜。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前面有一座簇新的子孙殿,供奉着西天娘娘和送子观音,庙的对面还有一座戏楼,这都是景区开发者于2004年修建的。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走上这条长空栈道,上是悬崖峭壁,下临万丈深渊,最窄处只有一尺多宽,人称鬼见愁,这里就是姑子岩。关于姑子岩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个村姑,无父无母与兄嫂相依为命。忽有一天,女孩头上生满了疥疮久治不愈,终日脓血满面,恶臭熏人。日子长了,兄嫂开始厌烦,便打发她每日上山放羊,边放羊还要边搓麻绳。后来嫂子发现,无论带多少麻,小姑都能搓成绳,感到很奇怪。有一天,嫂子就偷偷跟在小姑后面看个究竟。只见小姑来到一处山凹里,把麻挂在树枝上,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树枝上的麻就自动转起来,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麻绳。天黑了,姑娘赶着羊群扛着麻绳回家后,泪流满面地对哥哥说:“我要走了,让我踩着你的肩膀。”说罢踩在哥哥的肩膀上慢慢飞起来,并且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飞到一座山峰上空,忽然不见了。哥嫂追到山顶,才看到小姑已坐化成仙。乡亲们就在她坐化的地方依山就势盖了一座庙宇,从此后,附近百姓有什么难事愁事都会到此祈求仙姑保佑,这里也得名姑子岩。小姑是农历四月十五日坐化的,每年这天是姑子岩庙会,冀晋两省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西门是一座鼓楼,出门后是一段新修的长城,这是在古长城的遗址上修建的。黄榆岭长城北连马岭关南接支锅岭长城,在古代是赵晋两国的边墙,现在是冀晋两省的省界。此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17年(周慎静王四年),早秦长城一百多年。站在长城上西望,能看到山西的村落,巍巍太行在山西一侧的平缓,河北一侧的陡峭,在这里一目了然。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这时我们已在山西境内,沿着小路前行,路边有一个山洞,向洞口内望去,这个山洞竟然直通山下的峭壁。黄榆岭有四个这样的洞,叫钻天洞。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下午3时许,我们终于到达黄榆关口遗址。据邢台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明朝官兵开始驻守黄榆岭。“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刺军越过长城,几乎攻陷北京。“土木堡之变”后,明政府在黄榆岭增设重兵。万历四十三年,明军对原赵长城重新修缮加固,从而成为重要的军事关隘——黄榆岭关。有一句话恰当地形容了黄榆岭关口的险要,“一夫把两关,一岭分两川,一山分两季,一水入两河”。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走过历经数沧桑的关门,我们又重回到了河北。关门两侧,仍有嘹望楼、烽火台等遗址。关于黄榆岭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黄榆岭原名黑虎岭,当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山西卖韭菜常由此路过,黑虎岭山腰间盘踞着两条滚龙黄鱼,因张果老那头神驴天天从鱼身上踩过,两条黄鱼沾上了仙气,再加上自身的多年修炼,渐渐成了精,经常吃人,为害乡里。后来,关公怒斩黄鱼,现在世人还能看到黄鱼断身处的斑斑血迹,以及石上的张果老脚印和驴蹄印。为了纪念此事,人们把黑虎岭改名为黄鱼岭,并在关口下方的驿道上修筑了关爷庙。因这里枝繁叶茂绿树遮天,黄鱼岭渐渐变成了黄榆岭。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入关后,我们开始沿着古驿道下山。这是古代河北通往山西的惟一通道,是古代官吏赴任、商贾贩运的必经之路,驿道随山就势,时缓时陡,时而穿行林间,时而隐没在荒草之中,又时而挂在悬崖之上。平缓处由石块砌成,石面磨得相当光滑,走在上面给人无限遐思。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越下越低,路上看到一处泉眼,正在汩汩地冒着清水,相传此泉是二郎神用降魔杵杵开的。向四周望去,只见大山如同围墙一般维护在周围,据说雨季还有许多飞瀑,明代诗人李京曾题诗赞曰:百丈悬崖万岭围,半天瀑布雨霏霏,日光水影碧空落,疑是春山上下飞。明代顺德府守备李攀龙来此巡视,也曾吟诗赞曰:群峰不断浮云色,绝壁长流落日悬,地险关门御急峡,山奇峭壁挂飞泉。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4时整,我走进了山下的营里村。相传此村原是明朝镇守边关的兵营所在地,故名营里。这里地貌奇特,四面环山,形如瓮天。

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登山系列之二三——黄榆岭穿越  营里村的石屋依山势而造,村口的点将台依稀可见昔日兵马沸腾的场面,村头六角亭歇息的老人仿佛讲述着营里村的沧桑,街口终年不息的泉水边洗衣捶布的村妇又好像是向人们展示着这里的恬适与幽静。
  利用等人的工夫,我从村里的老乡家买了一袋核桃。4点半,带着一身疲惫踏上返家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