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书场(十二)
(2012-09-03 15:08:59)
标签:
体育许海峰邯郸市下水道中国队 |
分类: 文艺 |
牛氏书场(十二)
被删除的一回 雨水考验城市良心 时代呼唤大下水道
列位看官,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周一本报头版刊发了一幅彩色照片,一名交通民警站在积水中疏导交通,他的身旁放着一个“交警提示水深刻度指示牌”,让人能一目了然看到此地目前的水深。据说,这是交警方面为了应对突发暴雨而想出的便民举措,他们已赶制了两百多块这样的“水深刻度指示牌”,随时准备使用。
不知道列位看了这条新闻作何感想,老牛我只觉得心里酸酸的。交警出台此人性化举措,实在是无奈之举,这就预示着,如果再下大雨,我们铁定还得去淌水,有了这样的水深指示牌作参考,让我们知道走到这里时,是该脱了鞋,还是该挽起裤管儿,甚至该游着泳。
小的时候在县里,每逢下雨总能听到“邯郸市大街上水深过了膝盖”的传闻,那个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下雨,邯郸市的雨总比乡下下得大?等到邯郸工作后才知道,不是邯郸的雨下得大,而是雨水存在街上流不走,尤其几个低洼地段,只要一下雨就积水,往往好几天还干不了。到了雨季,很多人都会在单位放上一双凉鞋或拖鞋,以备淌雨之用。慢慢地,我也知道了一些诸如“下水道”、“城市内涝”之类的新鲜名词儿。
不得不承认本人的思想是比较愚钝的,头脑反应往往要慢上半拍,可偏偏对有些事情非要下劲儿去琢磨。就说雨水管网的设计吧,好像全国所有城市都是按什么“多少年一遇”的降雨做标准的,例如大街按“三十年一遇”,小街巷按“三年一遇”。多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多少年一遇”到底是多少。雨的计量单位是很明确的,小雨、大雨、中雨、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等,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设计排水管道时,只要计算出单位时间能排走水的数量,再确定管道的口径,就应该不会让地面有积水,而这似乎也不是多么繁杂的算题。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至今也没想明白,下雨了,各地的大街上都是积水依旧,我们的交警还无奈地制作了“水深刻度指示牌”。
记得小时候看过电影《悲惨世界》,别的情节都记不清了,只有一个情节至今历历在目,冉·阿让吃力地背着那个昏迷的男青年,从下水道里走出去逃了生,才知道一个城市的下水道原来是那般模样,我便天真地认为所有的城市下水道都是那样。后来才知道,那只是巴黎,人家的下水道简直就是一座地下宫殿,当年上等社会的名流贵妇,甚至经常在下水道里安排各种社交活动,而在我们国内,几乎没有城市去下力气做下水道的。
不久前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了一期关于“下水道”的专题,有一种说法叫“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很让我震撼。是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飞速进行,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一座座城市都造出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下水道呢?好像都没怎么当回事。那么就可以说,这样的城市就是没良心的,下大雨只能让群众遭殃。
按过去的观念,高楼大厦才是政绩,深埋在地下的那看不见的下水道是不会被重视的。如今这样的观念该更新了,大小城市个个都是高楼大厦林立,几十层上百层看着都不稀奇,盖个大楼什么的已经算不得大政绩了,谁要肯花本钱搞一套巴黎那样的下水道,那才是最大的政绩。
第四十六回 奥运赛场让人生气 不如多搞群众体育
列位看官,还是周一,翻到第七版的奥运版,看了头条关于中国自行车队比赛的新闻,差点没把老牛的鼻子气歪了。
在2日晚举行的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上,中国队与德国队争夺冠亚军。比赛一结束,显示屏上就显示出了两队的即时成绩,中国队以32秒169的成绩战胜了德国队。过了四分多钟,显示屏再次公布正式成绩,中国队仍是第一名。这个成绩,是经过裁判程序处理之后公布的成绩,而不是即时的电动计时成绩,中国队得冠军是板上钉钉了,到会的媒体即刻就把新闻传到了全世界。
没想到啊没想到,在正式公布成绩2分43秒后,组委会又公布了一回成绩,把中国队改判成亚军了,成绩落后的德国队倒成了冠军了。最最关键的是,裁判居然拿不出中国队犯规的依据。这还不算,中国队在国际自行车联盟官员的带领下去询问裁判的时候,奥组委居然说中国队有成员站到了裁判台上,要处以200瑞士法郎的罚款。
我本以为“莫须有”罪名是千年前秦老丞相的独创发明,并且也一直是国人独享的专利,现在居然出现在堂堂奥运会的赛场上,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和义愤。奥运会的裁判官,你们这不是明摆着在欺负人吗?
说句实在话大家可别见笑,对这一届伦敦奥运会,本人实在提不起热情,从开幕至今,连一场比赛都没正经看过。当初洛杉矶奥运会时,我是报以十二万分的热情的,中国人离奥运太远了,尤其许海峰的那块金牌,是中国人夺得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那块金牌意义之大是无法表述的,以后的多少块金牌也赶不上那一块金牌的分量,所以许海峰把那块金牌捐献出来后,就被存放在到国家的博物馆里。
从洛杉矶热血沸腾之后,我对奥运会的关注一届不如一届,今年这届,只是偶然了解一下中国队的金牌数就行了。因为中国队反正是拿金牌的大户,多拿个十块八块或者少拿个三块五块的,在我看来都没什么紧要。少数几个运动员跑到国外去争夺金牌,还不如多发展点群体运动对老百姓更具实惠,一场奥运比赛哪如咱沁河边上的草根乒乓球赛有亲近感。
赛就赛去吧,还让人家变着法儿地折腾咱,不是针对咱改变了羽毛球的赛制,就是以莫须有罪名让胜出的咱屈当亚军。要按我这脾气,扭头回来不参加他们的臭比赛了,组委会大佬和裁判老爷们玩你们的蛋去吧。可我不是中国队的领队,也不是运动员和教练,说了也不算。
话说回来,咱们的体育确实有点怪,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都由国家出钱包揽,投那么多钱养着你,拿不回金牌对得起谁?还有,奥运会金牌在中国被更多地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搞得运动员一个比一个压力大,拿不下金牌好像就成了叛国者似的。看看人家美国,体育都是市场行为,运动员自己拉赞助请教练。什么时候咱们也把竞技体育都推向市场,跟国际接上轨多好啊。
第四十七回 无知盗贼罪行蹊跷 受害市民哭笑不得
列位,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户外活动,我举着一瓶水在喝,一个拎着袋子拾荒的老太太走了过来,伸手问我要瓶子,我说“水还没喝完”,老太太说“就剩个根儿了,倒了吧”。她接过瓶子把水倒掉,一脚把瓶子踩扁,放进她的编织袋里。我顿时明白了,她只知道一个矿泉水瓶子能卖一毛钱,而看不到瓶子只是一个盛水的容器,我们买来是为了喝水,认为瓶子是垃圾废物,而在拾荒者眼里,只看到了能卖钱的瓶子,水倒成了次要的。往深里说,这就叫价值取向不同吧。
好在这只是一个拾荒者,如果是价值取向不同的盗贼,事情就复杂了,类似的案例在城市和乡村都很多:夜盗污水井盖去卖废铁;偷窃变压器拆下芯片卖废铜;盗割电力线卖里边的金属丝……现在兴光缆了,我看见有的地方竖着这样的标牌:光缆里面没有金属,请勿盗割。这些盗贼,为了区区几个蝇头小利对公共设施大下狠手,其无知的行为让人既愤恨又哭笑不得。
我还听到过几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大案例。早年,一伙民工在施工时挖出一个古墓,里面有一颗夜明珠,民工你抢我夺,其中一个干脆一张嘴将其吞入腹内。等专家赶到后,尽管顿足捶胸地惋惜也无济于事了,夜明珠到底是什么物质,再也无法研究了。还有一件,几个民工潜入某研究基地偷葡萄吃,把惟一的一粒太空葡萄吃下肚去,导致科研链条中断,花多少钱都无法弥补。你说这人可气不?
下面这位也是个哭笑不得的主儿。24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不务正业,专偷人家的车轱辘卖钱。这小子还挺能干,一个月就干了二十多起,车轱辘偷了近百个,几乎每天都不闲着啊。本田思域的车轱辘值钱,买一个新的两千多元,他卖偷来的车轱辘,一个还卖不了一百元,这不跟偷井盖卖废铁的路子一样嘛。
小伙子,你为了卖几个臭钱去偷车轱辘,你知道人家被盗者多生气吗?就说家住星城国际的段女士吧,7月4日那天下大雨,人家把车停在小区外的便道上了,第二天起来一看,车的四个轮子全没了,只剩下四摞砖块支着个车身,这不让人恨得牙根儿疼么?小伙子,你也是有车的人,换位想一想,假如人家把你的车弄成这个样子,你心里是啥滋味呢?
我原以为这样的案件又是一个无头案,没想到咱丛台区的警察同志还真不是吃干饭的,很快就把案子给破了,不但把姓刘的小伙子给抓了起来,四名汽车配件门市的销售人员涉嫌销赃也落了网。看了这条新闻,直觉得心里一阵舒坦,这个案件破得好,这帮犯罪嫌疑人抓得好,就是要把他们一网打尽,看谁还敢犯这些人人发指的恶行。
第四十八回 溺水事件频繁发生 安全教育亟待重视
列位,自入夏以来,关于人员落水的新闻就不绝于耳,本报不说每天有,反正隔三差五就有类似的报道,落水者有的侥幸被救起,有的则溺水丧了性命。我一直在想,好端端的,怎么就有这么多人落水溺水呢?
首先是因为水多了吧。这些年北方地区一直旱情严重,不要说地表,地下水位都降得很低,打很深的井才能出水,当然不具备人员溺水的条件了。近几年,我们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岳城水库和黄河的水引到了东部地区,一些县城借机开挖了人工湖,有了广阔的水面。随之,落水溺水事件就接连发生,接着就有人指责,说政府没管理好水面。我认为,溺水者固然值得同情,但开挖人工湖,改善生活环境,实为一项受万民拥护的德政工程,政府是没什么过错的。水就在那里,看起来温温柔柔,其实凶险无比,顷刻间就能致人丧命,但如果你不去招惹它,也绝对不会殃及到你的。
可是,人们怎么就意识不到水的危险性呢?这就无法回避地要谈谈教育。如今,我们的教育几乎是完全围着高考转了,高考不考的内容,一般学校是不会去花精力教的,怎么做人,怎么生存,怎么避险,怎么自保,学校统统不教。记得一期《读者》中有这样的说法,农村孩子念完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学,这个孩子就算废了,这句话看得我心里直发疼。在近几年的溺水事故中,中小学生占据着绝对的比例,我想与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大有关系,安全教育不知道能不能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如果孩子们明白了水火无情的道理,又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情况也许会大有好转。
还有,管理部门为了怕出事,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所有户外公开水域一律禁止下水游泳,几乎各地的湖塘边上都能看到“禁止游泳”、“后果自负”之类的提示牌。这样管理起来倒是简单,可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对水对清凉的渴望是阻挡不住的,南湖不是禁止游泳吗?孩子们从大桥上一跃入水的镜头还是屡见不鲜,媒体呼吁、管理人员驱赶都无济于事。这也难怪,咱邯郸市的游泳池太少了,丛台公园的游泳池拆了,赵苑的游泳池也快保不住了,市游泳馆又迟迟开不了业,仅存的邯钢游泳馆等门票又贵得惊人,让普通老百姓去哪里消夏?
看来还是大禹治水的办法好,堵不如疏。那怎么疏导才好呢?我看最好在湖面上水不太深的地方辟出那么一块,用浮漂围起来,就跟海滨的海水浴场一样,免费开放也行,象征性地收几块钱费也行。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到此亲亲水纳纳凉,实践一下游泳技术,到了冬天,还可以让冬泳爱好者展示一下风采,总而言之一句话,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能让老百姓望水兴叹,有水近不得。等一切都正规有序了,落水溺水事件也许会更少些。
列位,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纯属个人一家之言,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咱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