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娲皇宫记

(2012-03-19 21:47:36)
标签:

唐王山

涉县

娲皇宫

北齐

女娲娘娘

分类: 家在邯郸

娲皇宫记

  

  涉县的娲皇宫去过n次了,一直也没想写个游记。从网上发现一篇记述娲皇宫的文章,写的满合心意,摘录下来,稍作改动,留作自我欣赏。
  娲皇宫及摩崖刻经,位于涉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索堡村村东,这里在北齐时是皇帝自邺至晋阳的必经之路。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皇帝高洋自邺返太原,尝道经山下,起离宫以备巡幸”。又载:“北齐离宫在唐王山麓,文宣帝高洋性侈,好土木,往来晋阳所过多起离宫,又信释氏,喜刻经像,山上遗迹尤存”。在县志中还载有与北响堂常乐寺金代碑文相似的文字:“(高洋)于此山腰见数百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因此,唐王山摩崖刻经及石窟均应开凿于北齐年间,与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年代相去不远。虽然经过14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里已变成一个专门祈祀女娲娘娘的道教名山,但我们仍可从尚保存下来的大规模的摩崖刻经和被易名他称的石佛像身上看出昔日唐王山佛教的辉煌。
  娲皇宫景区分山下和山上两部分。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等建筑群;山上有娲皇阁、皮疡庙、梳妆楼、钟楼、鼓楼、释迦洞(俗称眼光洞)、弥勒洞(俗称蚕姑洞)及摩崖刻经等。
  朝元宫,原名大悲准提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938年被侵华日军烧毁,现为近年修复。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乘殿、三官庙、华佗庙等。天王殿内有四大天王泥塑,大乘殿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木雕像,皆宝相庄严,颇具威仪。停骖宫又名歇马殿,是旧时达官显贵到唐王山祭拜女娲娘娘,下马休息的地方,原建于清康熙六年,咸丰年间曾被火烧毁,现建筑为火灾后依原样重建。殿内祀娲皇圣母、紫霞元君、碧霞元君等神。广生宫又名子孙殿,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始建于元末,历史上亦曾遭几次火灾,现建筑为清咸丰二年火灾后重建,殿内祀广生圣母等神。
  山下景区匆匆看过开始上山。唐王山虽说是祈祀道教女神——女娲娘娘的专门道场,但其山体却毫无阴柔之气,而颇具阳刚之雄健。抬眼望去,唐王山峭壁悬崖,高耸入云,整个山体犹如一座巨大的屏风矗立在面前。传说在汉代时,文帝刘恒曾来此山游历,见峰崖如削,甚具灵气,便封此山为“中皇山”,现在娲皇宫崖壁上仍有“古中皇山”的凿壁碑,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到此,见中皇山形似巨大屏风,遂改名为“锦屏山”,待到明世宗朱厚熜时,又根据历史传说将此山改名为“唐王山”了。唐王山和北响堂所处的鼓山天宫峰颇有相似之处,其主体建筑亦建于山体西侧陡峭的山壁上,有山道“十八盘”作“之”形迂回曲折地连通山下景区和山上景区。十八盘下起凤仙桥,上至景区山门,全长918米,间有水秀、山明、望漳、眺峰四座凉亭可供游人休息。传说慈禧太后到涉县时,在清泉寺(位于县城东南约8公里处,传说玉琳国师曾于此驻锡)留下了“真如自在”四字之后,便乘兴来到唐王山,想在女娲娘娘处也题上几个字,可谁知一踏上十八盘下的凤仙桥,这桥便晃动了起来。原来这风仙桥是一块整石,相传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很有灵气,能辨别好人和坏人,如坏人踏上去,这独石桥便会晃动。石桥这么一晃,可把老太后给气坏了,狠狠地在桥上跺了一脚,愤然离去。这独石桥被太后老佛爷这么一跺竟把灵气给跺没了,没多久也便断为两截。如今的凤仙桥是1987年新建的。
  唐王山十八盘依山体陡坡曲折盘旋而修,路铺碎石,有砖砌花墙可攀扶而上,经四亭,凡数歇,至于山上景区圆山门,山门两侧有两联,一曰:“凤山名隆三岛,神仙势压九洲”,一曰:“门可通天仰望星辰远,路承绝顶俯瞰山峦低”,横书“蓬壶仙境”。
  进入山门,便到了山上娲皇宫景区。娲皇宫景区建筑群建于依山体修筑的石砌大堰上,甚是雄伟壮观。山门位于景区北端处,其北端还建有皮疡庙,内中供奉皮疡、鲁班二圣。皮疡王名叫张森,传说是东汉时河南汤阴人,因治愈当地流行的皮溃疮疡病,深受百姓爱戴,竟相捐资为其建祠立庙,奉之为神,后世豫北冀南一带信者颇多。鲁班被奉为木匠之祖,其故事可谓家喻户哓,而在冀南一带(包括北响堂),则流传有许多鲁班开窟造像的神奇传说。
  山门往南,就是娲皇宫主景区。穿过“娲皇古迹”牌坊,迎面便是进入主景区的大门——鼓楼。鼓楼高15米,分三层,最下一层为高6米的石砌台基,其中间是石拱券通道可通内外。二层、三层为歇山顶楼阁,四面明柱,内砌砖墙,有木楼梯相通上下,三层上放置一面大鼓。
  在牌坊与鼓楼之间的东面山体峭壁上,即是号称“天下第一壁经群”的唐王山摩崖刻经一号刻经。据《涉县志》记载:“天保末,又使人往竹林寺,取经函勒之崖壁”。故知唐王山摩崖刻经开凿于北齐初年(约公元559年)。一号刻经高4.3米,宽3米,面积30.1平方米,经文字数达25000余言,传为《法华经》。经查阅经藏,实为《深密解脱经》。其字体隶中有魏、楷等意,笔势粗放,刀法纯熟,较之北响堂刻经洞字体则另是一番境界。在此经壁左侧宽约1.5米的山壁上,尚存有几个北齐时代开凿的小型佛龛,龛内造像已残缺不全。一号刻经外建有明廊,明廊宽约1.5米,长7米,高约5.5米,有红漆明柱四根,斗拱额枋各施彩绘,檐上铺硫璃瓦。
  穿鼓楼进入主景区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面依山而建的娲皇阁等高大建筑群,雕梁画栋,重檐飞阁,甚是壮观。与之相对的右边女墙外则是一览无余的山下景色,更远处可见群山逶迤,处身于此确有一种“蓬壶仙境”的感觉。
  在鼓楼与主体建筑娲皇阁之间的东面山体峭壁上自北向南依次有二号刻经、弥勒洞、三号刻经、释迦洞、四号刻经、五号刻经等北齐时代的唐王山佛教遗迹。二号刻经位于鼓楼东面崖壁上,与一号刻经隔一石壁,其高4.9米,宽1.86米,面积9.1平方米,其上亦刻《深密所脱经》,有“深密解脱经须菩提问品第五”字样,字数约7100余,字体同一号刻经。二号刻经之左即弥勒洞,其洞外两侧依山壁凿出两尊密迹金刚立像,每像高约3米,加莲座通高约4米,金刚头戴宝冠,怒目凝视天外,上身裸露,下着长裙,身缠飘带,跣足踏于五层仰莲之上。因在唐代时“地动摇下大石三块”,而将洞左金刚整躯砸坏,仅剩身体后半部分,洞右金刚亦有毁伤,手及面部等均已残缺。弥勒洞纵2.35米,广2.6米,高4米,洞内正中有弥勒菩萨倚坐像。弥勒莲座通高约2米,跣足坐于须弥座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已残,其大衣类通肩,开口较大,衣纹疏简。原头已失,现为后世补雕,亦残。和其它地方佛像不同的是,菩萨通身犹其是面部及胸部已被磨得十分光亮,这是为何呢?原来,自这里成为女娲皇娘娘的领地后,原有的佛教造像亦被冠以女神头衔,这尊弥勒菩萨便被称作“蚕姑娘娘”,说是掌管天下农桑,朝山者只要摸一摸“蚕姑娘娘”,便会有益农事,过上一个好年景。因此弥勒菩萨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被摸得光亮如镜了。这种以讹传讹的无知错误不知要发展多久。在弥勒洞洞内的东、南、北三壁上有三号刻经,为《孟兰盆经》、《十地经》等经文,字体同前刻经。字数约33000余。弥勒洞口在唐代时亦被地震震下的“三大石”砸坏,现为宋代所砌石门,其下部中间为洞门,门两侧各凿一假窗;其上部有三个一斗三升大拱,拱上雕饰云檐,做工精细、大方,云檐上为石墙。在石墙上方的崖壁上,刻有“天造地设之境”的斗大隶书横额。
  弥勒洞左为释迦洞,其大小、形制与弥勒洞相同。内中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亦高约2米。释迦佛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双手已失,头亦为后世补雕,胸部大面积被凿掉,其服饰为褒衣博带式,内着僧祗支,衣纹疏简,造像风格与弥勒像相同。在这里,释迦像也被易名他称,被奉为“眼光奶奶”,说是只要摸一摸“眼光奶奶”,再摸摸自己的眼睛,就会除却眼疾,有病即愈,无病预防,故释迦像与弥勒像一样,身体光亮异常,就连胸部大面积残缺处亦被摸得光圆而无棱角,又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无知错误!此洞东、南、北三壁亦刻满经文,是为四号刻经,同为《十地经》等经文,字体同前,字数约31000余言。释迦洞洞口同弥勒洞形制略同,亦为唐代地震后宋代补砌。
  在释迦洞与娲皇阁之间的山体崖壁上(也即梳妆楼后面),有五号刻经,其高4.2米,宽12.9米,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多达41000余,为唐王山摩崖刻经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刻经,经文为《佛说恩益梵天问经》及《十地经》等,字体同前。经文因山体裂缝较多而损伤较大。五号刻经南端部分经文被依山而建的娲皇阁底层右墙砌住,故其实际宽度应大。至此,唐王山摩崖刻经自一号至五号总面积约157.7平方米,字数达137万余言,规模宏大,实属罕见,被称作“天下第一壁经群”,诚非虚誉也。
  五号刻经左面即是娲皇宫主体建筑——娲皇阁。娲皇阁建筑于高约2.5米的石砌台基上,共四层,高23米,其底层起基于北齐“三石室”之一,北齐原石窟纵3.4米,广8.6米,高4.07米。其窟前原有殿宇三间,明嘉靖年间拆掉后用巨石筑起宽6.2米,高5.4米,深8.6米的拱券,与后面北齐石窟连成一个“T”字形整体,石拱券上更建楼阁。明万历三十六年又进行扩建。至清咸丰二年三月,因祭祀不慎而被火焚,同年七月重建,第二年六月竣工,成今日楼阁巍峨的景观。娲皇阁底层原北齐石窟中佛像早已不知去向,现内中供奉九天玄女神像。明建石拱券中心处塑娲皇圣母像,圣母头戴凤冠,双手执笏,端坐于中央座上,故又称“当央奶奶”。石拱券前更建砖木结构拜殿。石拱券上为三层歇山顶楼阁,自下至上依次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每层均有一尊女娲娘娘泥塑。
  娲皇阁后为陡如刀削的悬崖,有八根铁索将楼阁系在崖壁的八个“拴马鼻”上,这样就防止了楼阁外倾、变形及地震灾害等,很具科学性,故此阁又称吊庙。
  娲皇阁右侧为梳妆楼,专为女娲娘娘梳妆打扮而建,左侧为迎爽楼,为旧时官绅来山祭祀后养息更衣之所。再向南便是景区最南端,有与鼓楼相对应的钟楼,内中大钟有“大钟成于庚戌黄口下弦”字样,据说当年拍摄电影《艳阳天》时就曾录下了这里的钟声。
  站在娲皇阁上放眼望去。但见左有飞天峰,右有凤凰山,背倚万丈锦屏,前瞻玉带漳河,仙壶妙景,美不胜收。倘骚客至此,亦或要即兴赋诗而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了。
  参观了娲皇胜迹,瞻礼了北齐刻经,就该下山了。出南门下山有滑车可乘,呼啸落地,倍感酣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