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系列之十二:披荆斩棘人头山

标签:
红旗渠皇后村青年洞渠墙林州 |
分类: 冬泳户外 |
登山系列之十二:披荆斩棘人头山
2012年2月18日,邯郸登山部落赴河南林州,与安阳驴友联穿人头山。线路为:皇后村-当庄-人头山-牛岭山村-河口村-红旗渠-青年洞。这是一条去年刚开的新线,河南驴友也很少走过,强度中下。
我们5点整出发,8点多到林州吃早饭时,安阳驴友就到了,两辆大巴沿S228省道向北行驶。过任村镇后,在赵所村下省道,沿乡村公路向西,途中经过一个壮观的多孔拱形石桥,桥体上书“皇后沟、红旗渠”,看来我们是走在皇后沟里,桥上就是红旗渠了。我们的车从桥拱下驶过时,后轮压到一块尖石上,只听噗嗤一声响,一条轮胎就报废了。这里无法停车,好在离终点已经不远,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到达皇后村后,驴人下车,司机更换备胎。此次活动邯郸驴友37人,安阳驴友33人,安阳驴友的手台频率是438.500。
皇后村有三个自然村,这里是皇后村前庄,沿皇后沟向西还有当庄、后庄。关于皇后村的来历,网上有这样的介绍:明朝第十四任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范围选美,皇后村有一王姓女子端庄秀丽,中选入宫后被分配到慈宁宫服侍神宗生母李太后。万历九年冬,皇帝临幸王宫女,王宫女生下了皇子,就是后来的光宗朱常络。儿子当了皇帝,生母即成了皇太后,村子即被称为皇后村。皇后的出生地在后庄,在前庄之西二三里处。
皇后村处在群山合围的山坳中,一片房屋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显得安静祥和。8点40分许,我们从皇后前庄出发,沿小柏油路向西走十几分钟,9时许到达当庄,开始向村后的山上爬升。今天天气比较晴朗,我们又走在山的阳面,阳光暖洋洋的,走不几步大家便纷纷脱衣服了。
爬过几个之字形陡坡后,进入一个山谷,是一段散落着鹅卵石的缓坡山路。走完这段缓坡,即是四五十度的山坡,路似有似无几乎看不到,是头驴硬踩出来的,必须费尽力气向上猛攀。大家精神都保持高度紧张,我也四十多分钟没顾上拍照。
爬到一定高度后,开始出现干枯的蒿草,再走又出现了灌木丛,一根根长满干刺的荆条从地面直直地伸出来。我们就在这样的荆棘林中穿行,裸露出来的皮肤不时被棘刺划疼,衣服和背包也不断被划破,我们是真正的“披荆斩棘”了,让我对“披荆斩棘”一词有了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马上就要到山顶了,抬头望,只见长满荒草的山顶上突兀地矗立着一块巨石,恰似一头横卧的雄狮,又像是古埃及那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我想这就是当地村民所称呼的“卧牛山”了。10点半,终于登到了山顶,我们就像站在一堵高高的墙头上,向南北两侧望去,群山都在脚下。北风无遮拦地吹过来,已经没多冷了,只是有点凉。
山脊上的路更难找,时不时要停下来等着头驴去探路,待确认后大队人马再向前走。继续在灌木丛中披荆斩棘,时时小心障碍,行走十分困难,不得不低头弯腰半蹲着往前挪,有时还要从树杈中间穿过。终于走到巨石下,细看巨石的局部又像人的一张脸,难怪当地人又管此山叫“人头山”。
从人头石的左侧绕过,边走边探路,终于在山北侧找到了下山的小路。山阴面是见不到阳光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积雪。穿行在枝杈中,尽管万分小心,还是不时有人滑倒。在雪地上滑个屁股墩是伤不着的,只是要惹来一片哄堂大笑。下过一段陡峭的路后,出现了一条看似修整过的山道,我们沿此道向左横切,经过一个垭口,继续在荒草丛中的羊肠小道上小心地向下走。
1点多,到达一个废弃的村庄,我们在这里休息打尖。吃完饭合完影,2点半继续向前走,基本是平缓的田间路,算非常好走的了。十五分钟后,到达一个通公路的村庄,很多村民都站在高坎上,好奇地观望着我们这些自讨苦吃的不速之客,村民说这个村叫马跑泉,但从地图上找不到。村口有座庙,看来香火很旺,公路下边有一个月牙状的水塘,从上面望下去,比月牙泉还美。站在村边向山上望,人头石高高地矗立在山顶,这时才知道我们确实走了不少路。
牛岭山村还在下面,村民说走车道5里路,走小路3里路。我再也不愿走小路了,沿大路20分钟到牛岭山村。在牛岭山村重新集合清点人数后,走到山下的河口村,3点半,上了红旗渠渠墙。
红旗渠渠墙是大石块垒成的,又宽又平,高出地面几米,漫步其上甚感悠闲。穿着各色冲锋衣的驴人们一拉溜排开走在渠墙上,很美,下午的太阳把人们的影子投射到对面的山石上,更美。有人却说恐高,走路胆战心惊还浑身紧张,实在不能理解。
历史上林州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水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灌溉体系基本形成,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2504万元,总投工5611万个,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的生存环境,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走在红旗渠渠墙上,边走边佩服林州人民的伟大。一个多小时后,走到络丝潭和青年洞景区,其实天还早,还有充足的时间观景,但组织者坚决不让,只好作罢了。5点整,70人分别登上各自的大巴车返程。回程路线继续走林州、安阳,在安阳两市驴友分别,我们走107国道回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