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系列之八:心有余悸走猫路

标签:
邯郸登山部落猫路天生桥万佛寺鹅屋 |
分类: 冬泳户外 |
登山系列之八——心有余悸走猫路
此图为郑州驴友根据GPS卫星定位所做,本文参考并引用了相关资料,特此鸣谢。
2011年没怎么参加登山部落的活动,不是线路重复,就是活动冲突,线路既不重复我又没事却报不上名,总之全不凑巧。12月17日,邯郸登山部落去山西壶关县走猫路,我赶上了。此次活动由刀剑如梦领队,佛心收尾。
为了错开山西的运煤车,原定6点出发提前到了5点半,有几人没有联系方式没通知到就被拉下,正好20人乘坐一辆考斯特中巴车。从龙湖公园北门出发,沿中华大街到马头上高速,到安阳转安林高速到林州下道,在林州吃早饭,西行进入山西境内,沿327省道到桥上乡,即到达目的地。这是一条经典的环形穿越线路:桥上乡-猫路-鹅屋乡-天生桥-鹅屋乡-师家背村-万佛寺-老鸦砣-英姑峡-隐龙谷-南掌村-丁家岩村。我们这次是反穿,按此线路逆行,全程约16公里,除第一段需大幅度拔高外,中间大部分比较平缓。全程总拔高:1489米,最大高度:1471米。
9点整,我们从丁家岩村开始徒步。因为大山阻挡阳光,天显得黑蒙蒙的,一棵带有老鸹窝的枯树突兀地独立在荒野中。走着走着回头一看,身后的大山上已被阳光洒下一片金黄。沿柏油路走到南掌村,农家小院里挂满了收获的玉米,成为大家争相拍摄的对象。穿过小村,村后有一条石阶路,爬着爬着路没了成了乱石坡,其实是有车道通到上边的,但我们肯定是要选择爬的,乱石坡尽头即是上边的车道。往山上有个口,旁边写着英姑峡三字,知道此路不差。一路上都是积雪,踩在脚下咯吱咯吱响。
爬过20分钟的石阶路,就进入一个峡谷,只见石壁上写着隐龙谷三字。再爬十几分钟,就看到石壁上英姑峡三字。一路上石阶路非常好,看样子有关方面进行过旅游开发,估计是游客太少而中途荒废。10点45分,爬到了山顶,只见一根石柱矗立在面前,大家纷纷在这里留影。石柱前面还有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往下望,山石一垂到底,我不禁有些眼晕。再看对面,层峦叠嶂,奇峰耸立,很有些张家界的味道,只可惜没有一滴水显得干巴巴的。从此开始,走的是半山腰上的一条碎石板路,没有攀升,走起来很舒服。回头再看刚走到观景台的人,犹如挂在石头上一般。
这段石路上一直有梯田为伴,途中还看见一个石头墓丘,从一个山口往下看,能看到一片柱状的石林,似是一根根地往上生长着。11点20分,爬到了老鸦砣村,一位老奶奶揣着手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她眼里我们准是一群怪物。我问这个地方属哪里,老太太说属壶关。这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仅有四户人家,其中三户结邻而居,另一户孤居他方。村中通电,有一个微型小学,由一名老师上课。老鸦砣村缺水,人工引来的水只够饮用,洗漱都困难。过老鸦砣后,就走进一片松林,林间有很平的土路。白雪把纵横交错的梯田勾勒出了白色的边线,就像五线谱,身着鲜艳户外服装的我们走在上面,恰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绕到山的另一面向下望,只见山路曲曲弯弯,梯田圈圈点点,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像人的指纹一般。
11点50分,到了万佛寺脚下,舒服的平路走到了头。从背面看,万佛寺颇似一只茶壶,有把又有嘴,旁边石壁上还有一个三截的冰挂。要爬上小庙,需挤过一道窄窄的石缝,胖子通过有些困难。万佛寺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无人住持的野庙,建在一个孤零零的柱状峰顶上,四周都是峭壁,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神秘感。据说万佛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原庙在山边的悬崖下,依山而筑,凿山为窟,有很多石刻造像,后毁于兵火。目前原址仅存一个石窟在半空中,里面有三尊造像,据说戏台后的半山腰有一条小路,可通往万佛寺原址,如今路已坍塌,下面就是悬崖,不能再走了。现在的小庙是异地重建的,距原址有几百米,庙虽小,供奉的神仙可不少,有佛陀、观音、财神、土地、龙王、弥勒、大肚罗汉、药王等等,塑像工艺低劣,没有精品。这样一个小庙,不知道归哪个村管,居然还有戏台,难道戏班子要跋涉到这个地方唱戏,真不可思议。对于驴友来说,戏台上倒可以扎下几顶帐篷。
我们从戏台后面沿小路继续向上攀升,回头再看万佛寺可谓走一步一个模样。20多分钟到达山顶,先是平坦的三码路,然后是柏油路,没有攀升,是长时间的平行。先经过一个村庄,叫师家背;再经过一个村庄,叫壶陵水;再到一个村庄,即是鹅屋了,这时是1点半。鹅屋因是乡政府所在地,已经相当发达,有好几家餐馆和旅店,住宿10-15元。我们在鹅屋特色饭店喝到了开水,吃了一碗热腾腾的卤面,价格才6元钱,此饭店订餐电话:13994640489,13453561283,老板既实诚又有山西人特有的抠门。
鹅屋乡位于山西、河南两省的长治、晋城、林州三市交界处,有16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分散在横亘百里的鹅屋山梁之上。关于鹅屋名字的来源,传说当年曾有金鹅在此筑巢,所以得了个如此浪漫的名字。鹅屋乡因地势较高,当地人称“小西藏”,直到1990年代,从县城来此还要假途两省三市的三个县,绕行150公里才能到达。近年来鹅屋乡的交通大大改观,到桥上乡18公里的公路已经修通,每天早上还有到县城的班车。这里仍然缺水严重,据说村民吃的水都是从山下的桥上乡运上来的,每车20元,因为鹅屋山巅地面水存不住,地下水找不到,旱井打不下去。
黄崖底是鹅屋乡最偏远的村。据说在元末时,中原百姓为避战乱到此,借助山间岩洞御寒躲兵,沟壑里的躲兵窑有大小七八处,传说朱元璋曾在此藏过身,后来人多了渐渐有了房舍,成为村落。从鹅屋乡到黄崖底村约20公里,要攀越一条很险的崖壁小道“石钟路”。从河南辉县的天柱沟,可以翻山到黄崖底,攀越石钟路以后能到鹅屋乡,途中要经过一个很美的“柿园水库”。黄崖底四周环列着很多高峰,叫簸萁山、老子山,古兵寨还耸立在山巅。
本来要走天生桥的,因时间紧迫,一些新驴速度太慢,不敢再耽误时间,决定远望一下。从鹅屋乡班车站牌处向上走,翻过一道山岭即到了观赏天生桥的最佳位置。天生桥是太行山大峡谷中独特的景观之一,它位于猫路之南,英姑山峰顶,是我国北方发现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桥。天桥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跨度50米,高200米,宽5米,厚10多米,远远望去颇似一座巨大的拱券山门,其形状构造与人造砖石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世间奇观。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的产物,多出现在云贵高原,在华北地区很罕见。
全体人员以天生桥为背景合影,然后沿猫路下山。关于猫路的来历,据说当年杨六郎兵败到此,前是悬崖,后有追兵,无路可走,焦急中见有猫在崖壁上跳跃前行,杨六郎遂沿着猫的行走痕迹前行,终于攀越悬崖逃过追兵,从此有了猫路。此路原是一条很窄的羊肠小道,1979年鹅屋公社和桥上公社发起修路,上下齐头并进,把原来的羊肠小道修成了可以挑担行走的台阶路。据说鹅屋有个欢迎客人的习惯,看客人是不是走猫路来的,如果是,会非常热情地宽待的。猫路的出名还与一个乡邮员有关,他就是“猫路上的信使”赵月芳。赵负责鹅屋乡全乡的邮件报刊投递,他有三个投递段,全是山路,每个投递段路程都在40公里,每三天轮一次。赵月芳十六年如一日,一个人,一条扁担,两个邮袋,风雨无阻,一路伴随欢快的山歌,跋涉在崇山峻岭中。
找到猫路的上口,沿路向下走,才发现此路确实惊险无比。这是一条在接近90度的陡壁上“折叠”而成的路,最宽处60厘米,最窄处只有20厘米,很多台阶狭窄得只能容下侧着一只脚。石阶上满是积雪,小路的一侧便是悬崖绝壁,行走不得不万分小心,一脚一脚地踏实,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深涧的危险。这时虽然天寒地冻,却根本感觉不到冷,汗水一滴滴地掉落了雪上,眼镜片上凝结着一层雾气。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十里猫路的尽头。回望猫路,不免心有余悸,至今想起来还后怕不已。
如今,猫路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除个别山民抄近路外极少人去走了,但因此路惊险有余,路程长行走累且风光无限,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成了一条著名的穿越路线。我告诉大家,猫路非常值得一去,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啊。

枯树

男掌村

村中小景

徒步攀升

进入隐龙谷

进入英姑峡

登顶了

山上是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