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山系列之一:首登鼓山

(2010-11-26 19:32:16)
标签:

邯郸

登山部落

峰峰

和村站

鼓山

分类: 冬泳户外

登山系列之一——首登鼓山

 

登山系列之一:首登鼓山

  朋友参加了登山部落群,约我周末跟他们一起去登山,我愉快地答应了。我要好好地体验一下,看他们是怎么活动的。我只记住8月22日(星期天)早7点前,在火车站广场胡服骑射雕像下集合,一起乘火车前去,别的就不知道了。
  一大早来到胡服骑射雕像下,驴友装束的人陆续到来,不一会儿聚成一大群。驴头的网名叫乡野村夫。7点多,村夫招呼大家进站。不用提前买票,车站也不检票,直接进站,新鲜不?这是一列古老的绿皮车,车次是5位数的,我也没记住。我所在的车厢里,坐的全是驴子。7点25分开车,列车缓缓地向南开动,经过每个小站都要停靠2分钟。售票员过来了,手里拿的是定额本票,到和村票价5元,售票员用手写上“邯、和”,一如是在乘长途汽车。从前边传过来一纸免责声明,大意是组织者只负责召集,若发生一切事故与组织者无关,不用细看,签上名字就行。
  车行一个多小时到达和村小站,出站后聚在一起合影,据说这是登鼓山的一道重要程序。沿一条街向北走,出村后穿过一块谷子地,就到了山脚下。开始攀登,都是一些羊肠小道,我没有登山杖,就从地上捡了一根木棍拄在手里。山道开始还不算陡,渐渐变得陡峭起来,甚至还有一段垂直的悬崖,有老驴先爬上去再垂下绳索,让大家攀缘而上,还有老驴站在中间照应,让人甚感温馨。
  爬上一个山头,大家稍事休息,这时我已迷失了方向,不过没关系,只要跟着队伍往前走就行,别的一概不用操心。翻过这个山头向另一个山头爬,要穿过一个密集的林带,由于枝叶茂盛,只能弯着腰匍匐前进,地面有些湿滑,走在上面还得加倍小心。丛林很有些热带雨林的味道,在这里蹭得满身都是脏,胳膊腿等裸露的地方都伤痕累累,这时我才理解老驴们为什么宁肯受热也要穿着厚厚的户外装。
  走出丛林,开始向主峰冲刺,路很陡,但大家奋力攀登,尽管很累,还是陆续到达了峰顶。峰顶有一块巨石,犹如竖插在山头一般,巨石中间有一缝隙,大家放下背包,轻身从缝隙里钻上石顶。站在巨石顶端,四围的群山和远处的村庄农田全在脚下,很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巨石下作长时间的休息并用午餐,驴子们拿出自带的熟食美美地开吃,有的铺开地垫躺在地上懒洋洋地晒起了太阳,有的打开随身的便携音响放起了欢快的歌曲,真能苦中寻乐。
  休息一个多小时后,沿小路从山的另一侧下山。虽然下山比上山省些力气,但这时已精疲力尽,走路还是很吃力。不过有的驴友可不像我,依然力气十足,举着手中的登山棍一边蹦跳,一边嘴里念着“身轻如燕”,简直如有轻功在身。沿“之”字形的山路一路迂回,下到一处平缓的山坡上,迎着阳光坐下来休息,汇齐大部分人后又拍了合影。有几个上年纪者实在走不动被落在了后边,表示自己要慢慢下山,然后雇车回去。下山后走一段公路就到响堂山石窟的604路游览车终点站,真是又饥又渴,我一气喝完三瓶水,并把所带的面包全部吃完。共有30多人,604是个小中巴容不下这么多人,有人提议徒步行走两个小时去峰峰坐5路车回去,竟有20多人认为强度不够,要徒步去峰峰,让我好生佩服。
  时间到了,604路末班车却没有到,有人拨打公交调度电话,知道是个体车和公交车闹纠纷,把5路车和604路车都堵在了路上。于是又临时决定,从和村站坐涉县到邯郸的火车回去。十几人打了两辆车到和村,时间还早,就在村里转转。从村里穿过的一条渠就是跃峰渠,渠底没水种的都是庄稼,村民说是渠上加了盖,水在底下流。渠在村外没加盖的地方被浓密的树林笼罩着,好不容易才能隐约看见水。
  还有充足的时间参观和村站。这样的小站很有历史感和沧桑感,候车室就是一间大屋子,墙上有一个卖票的窗口,窗口旁标着列车的时间和车次,一天总共就那么几班车,站台上没有蜂拥的人群,两条笔直的铁轨伸向远方,站内上存放着施工机械,道轨上停留着一列货车车皮……所有这些,都被当作背景摄进镜头里。
  火车来了,依然是一列绿皮车,上车后买票。车行两站到峰峰,先前徒步过去的驴友已经在等候,几经周折,终于又坐上了同一列车。8点多回到邯郸,坐公交车回到家。村夫、战士、大侠、行者……我只记住了一个个网名,他们的真名叫什么,多大年纪,什么职业,在什么单位工作,全然不知。这样的聚会,身子累得实实在在,心里却是轻轻松松,我喜欢,好的呀!

登山系列之一:首登鼓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