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秦良玉》剧本小议
(2020-05-27 16:50:33)分类: 原创文艺评论 |
京剧《秦良玉》剧本小议
京剧《秦良玉》围绕秦良玉戎马一生中的其中一个片段——“平叛奢崇明”展开来塑造、体现秦良玉的人物个性。编剧和导演从御外到安内一节开篇,引出了秦良玉与仇人的冲突。该剧创作团队尊重明朝宦官当权、虽然有秦良玉这样的良将也难逃消亡的历史事实,并不想要一个简单的杀死奸臣的大团圆结局。希望通过对《尚本》的改编,能够更加贴近当今时代的审美需求,体现时代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创新。同时,创作团队希望在舞台上的“秦良玉”,能够被赋予在当下时代全新的意义,让英雄的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以此带给观众启示和思考,从而去挖掘秦良玉内心真实的想法。
近四百年来,以秦良玉的一生为文化资源, 后世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这些文化产品有些被遗忘,有些被发扬光大,还有些被重构。当代社会背景下, 新编京剧《秦良玉》的创作团队煞费苦心,以全新的视角来演绎这个人物,确实是难能可贵,值得点赞喝彩!
新编京剧《秦良玉》去年首演后,好评如潮,但该剧创作团队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还继续在对初演本进行提炼加工。为使该剧真正成为京剧舞台上具有浓郁“尚派”表演艺术特色的传承保留剧目,笔者不揣冒昧,谨对“秦剧”初演本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平叛护国” 是主线,“秦、邱关系” 也是重要的矛盾冲突。剧中在秦、杜初见时,两人的宿怨令观众感到突然。虽说秦在唱白中有所交代,但当“马祥麟猛然拔剑说待我杀了他!”时,观众却还恨不起来。愚以为剧本对邱的丑恶渲染不够,建议删去两处“秦马”对白,加一场秦“监中探夫” 与邱相遇对扛的戏,两次主人公与亡夫对白的内容也可在此融入。这样对“不负亲人在九泉……。秦良玉酹酒于地”的缘由便有了交代,既可增加悲剧色彩,表现马秦夫妻疾恶如仇、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一心报国的精神品质,也可充分表现邱乘云的狠毒卑劣,从而更好推进剧情发展。
再说“无丑不成戏” 。“反面与正面” 是辩证法中相辅相成的矛盾对立,没有奸诈刁顽就无以彰显正气凛然。不要小觑经典剧目中那些反面角色,他们在舞台上的作用可也是举足轻重。在一出戏中 ,树立对立面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形象,如果没有出现有分量的对立面人物,一来戏剧矛盾发展不下去, 再则英雄人物形象也难以高大起来。初本中邱乘云的形象略感苍白,如设计好“监中探夫” 这场戏一定会使正反两方人物更加鲜活。
初本对张彤这个人物着墨不少,在人物表中也仅次于女主角,扮演者也是头牌老生,剧中表演也十分吃重,他在剧中的身份是反面人物,且“曾随永宁奢老将军播州平叛” 之事史无所载,所以这个角色的行当定位还值得研究。
维护国家一统和平息地方反叛是本剧矛盾的主线,之所以明清以降的历届政府都十分推崇秦良玉这个历史人物,其原因尽在于此。史载:“秦良玉率秦民屏夺取二郎关……歼敌万余。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杀死樊龙和张彤。”由此可见张彤乃叛匪头目之一。尽管张 “杀尽朝廷之中数之不尽的贪官腐吏” 为衅叛借口,但毕竟是十恶不赦的反叛中央政权骨干分子。虽说艺术加工不必过份囿于历史真实,但此剧属正剧范畴,应减少“戏说”的随意。舞台上张彤俊扮,显得文质彬彬,道貌岸然,著名奚生张团长的精彩表演,直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再加上他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奚派唱腔,抢了不少正面人物的戏份。妙则妙矣,然传统戏曲多以善恶定角色,《打金砖》《斩黄袍》中的刘秀、赵匡胤虽昏庸无道干坏事,而仍为老生、红生正工,是因其身份不同,这与张彤这个反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基于上述原因,愚以为剧中张彤应以文丑应工角色为妥,把张彤的唱工戏转移些到“监中探夫” 的马千乘身上。建议加重邱乘云的戏份,同时重塑并提升杜维新的正面形象。这样剧中的秦、马、杜对内可联手抵制以邱乘云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对外同仇敌忾打击奢、樊、张一伙叛匪。全剧则以一主一副两条脉络推动剧情发展,这既可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美丑善恶一目了然,也能更大范围地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