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难以想象怎样用书籍做砖砌筑成得以避风雨的房子,一个拥有两万多册藏书的嗜书人布劳尔就住在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纸房子里......
今天在876《演艺群英会》和两位书评人与大家一起读了这本乌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盖兹的作品,这本八十多页只有五万多字的趣味小品用了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在食堂里边吃边看,以至于忘我地吃超了标,呵呵。合上书的那一刻心生感慨:如今又有多少人活在纸房子里却不自知呢?我是否也是其中的一个呢?
虽然在很短的时间读完,却在节目直播的过程中清晰地回忆着书中打动我的一幕幕,甚至有的句子那样自觉地一字不落地从口中流出!与止庵老师和杨小洲老师对于书的讨论一直延续到送他们离开,应该是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吧!
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一个看起来算是充满悬念的故事,不过我更愿把他们看成是伏笔:
剑桥学者布鲁玛·伦农在旧书店买了本《艾米莉。狄金森诗集》,却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布鲁玛死后不久,她的同事发现了一本康拉德的《阴影线》,扉页上有布鲁玛的神秘题赠,书缘似乎还有水泥的痕迹。满心好奇的他于是踏上一趟跨越大西洋的追寻之旅,想要找出死者和这位神秘寄书人布劳尔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爱书狂布劳尔的屋里满满全都是书,从地板到天花板,从四面墙壁向外延伸,甚至占据卧室和车库,迫使他睡在阁楼里。书籍的排列则自有其严密而不可违背夫人规则,例如莎士比亚不可与马洛并列,因为两人互控对方抄袭。又如马丁·艾米斯不可与朱利安‘巴恩斯共存,还有巴尔加斯·略萨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友谊宣告决裂……布劳尔后来在大西洋岸边的沙丘上用珍本书给自己搭建起了一座房子,而布鲁玛的那本《阴影线》就是来自那里.......
两位老师说这个“纸房子”只有一定的反思在其中的,家中书籍满墙读过的也许都不到十分之一,读着人云亦云的畅销书不求甚解,只有真正的爱书之人才能感受到主人公布劳尔与书之间有情感交流的境界!他建纸房子是因为他觉得失去了与书的关联(为两万多册所做的极具个人情感的索引一夜之间被烧毁),但他最终因为要找到这本他昔日的学者情人寄给他《阴影线》推倒了纸房子,因为他又重新找回了书的意义!止庵老师说:这本书会让那些爱藏书爱读书的人找到共鸣!但我想对于现在国内阅读率很低的状况下,开卷有益与破万卷书应该是有相同分量的意义吧。
还有一点,总觉得整个故事都充满着作者自己的经历,这位被称为拉美明日巨匠在用这样一种方式率性地表达着自己的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那个从始至终没有出现的男主人公布劳尔是不是就是作者本人呢?有机会能当面问问就好了,乌拉圭用的是什么语言呢?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