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经济开发区“四园”建设齐头并进(图)

标签:
杂谈 |
开发区西郊公园的白鹭
近年来,上饶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打造“城市中美丽的乡村、乡村里靓丽的新城”为目标,建设“生态之园”;以培育做大机械电子、光伏、有色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打造“特色之园”;以追逐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大化为突破,兴建“效益之园”;以“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为抓手,构建“和谐之园”,园区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生态之园:城市中美丽的乡村、乡村里靓丽的新城
去年10月,该区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的中板控股公司。在签约仪式上,该公司董事长佘学彬由衷地说:“促使我下定决心来上饶投资,除了上饶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还有就是这里优良的生态深深吸引并打动了我!”
佘总说的是实情。为了做好生态资源这篇文章,该区在斥资500万元通过招投标聘请新加坡国际裕廊顾问有限公司编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现有的地形地貌,做到依山傍势,尽可能保留原生态自然景观,且节约建设成本。在工业区内,山体、水系、坡地见隙插针,变一马平川为层次多元。在辖区内,有远泉苗木、金标果业、盛水养殖三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茶园、林海、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是上饶市美丽的西郊公园,更是江西省盛名的白鹭栖息之地。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左右,被当地百姓誉为“城市中美丽的乡村,乡村里靓丽的新城”。
好生态的前提,是守住环保的大门。该区一“堵”一“梳”,让环保难题迎刃而解。一方面,严把项目入区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今年以来,先后谢绝了炬星铅业等十几个“三高”项目入区。对于符合入区条件的,则完善环评等手续,对重点企业实行在线动态全程跟踪监测。另一方面,则根据开发区的发展规划,投入资金开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环保配套功能,确保生产污水经企业一次处理达标后集中导入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排放,做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和谐共存。
特色之园:机械电子、光伏、有色“三轮驱动”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新余市凭借一个光伏产业,几年来,异军突起。鹰潭市凭借做好铜文章,也后来居上。而作为我省对接浙江门户的上饶经济开发区,应该如何依托地缘优势,打造自己的“一招鲜”?
该区在开展招商工作中,有个原则:“三度四业”。其中的“四业”,就是该区的产业定位:只引进机械电子、光伏、有色和除此之外的高新技术及特大型外资外贸类企业。截止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凤凰光学、上饶客车为龙头,以恒久链条、锦裕实业等
在大力促进产业项目集聚的同时,该区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截止目前,该区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硅料设备—铸锭—硅片—电池—组件”产业链;有色产业已形成了“废铜回收—铜冶炼—铜材精深加工”产业链;机械电子产业的光学产业也形成了“整机制造—镜片生产—其它配件生产”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效益明显。
效益之园:追逐单位投入和产出最大化
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则对可以利用的土地寸土必用,追逐单位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这就是上饶经济开发区建设效益园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一些企业买去的地,“圈而不建”,或者“建而不产”,有人称之为“晒地”。这在很多开发区建区之始,都有发生。该区也不例外。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集约利用土地,该区创新思路,以《土地法》、《合同法》等为指导,通过“法律化的理念”,采取“人性化操作”,与企业主深入洽谈沟通,争取理解支持,2005年以来,先后清理回收土地2168
该区所实行的“三度四业”招商,其中的“三度”就是对效益的规定:强调投资额度,单个项目固投必须在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方可单独供地;强调投资强度,每亩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100万元以上;强调投资进度,项目签约后必须两年内无条件建成投产,否则予以清理整顿。以上措施,让入区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和谐之园:以工惠农,工农互动
8月23日,由区内企业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赞助的开发区晶科小学破土动工建设,该学校总投资1000万元,可容纳2000学生就学,主要解决开发区辖区群众和企业工友子女就学难题。与此同时,由区内企业一舟电子有限公司赞助20万元修建的石人乡小学下半年可投入使用;由宏福公司等多家企业资助的张彩文等十余名贫困大学生又将开始新的学业;由博能集团投资170余万元兴建的厚广敬老院已经投入使用……随着开发区的迅猛发展,以及区内工业企业的逐渐增多,开发区内的群众百姓不断分享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已成为该区干群的统一共识和行动指南。为了让辖区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开发区在做好失地农民医保、社保、就业培训、就业安排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每年募集50余万“情系党员”基金,用于贫困老党员的生活保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投入数百万资金用以山塘水库加固除险工作;投入数十万元资金启动并完善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事业;投入近百万元资金用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投入数十万元用以帮助村部建设工作;对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责任到人、定期解决,确保百姓满意,推进开发区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