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意识的培养是“图形的测量”内容的核心目标
(2016-01-13 16:02:00)分类: 教育教学 |
“图形的测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知识点,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今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度量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整个“图形的测量”内容的核心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呢?下面我以图形的测量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度量意识。
度量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知识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度量单位介入。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主动创造,产生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度量单位。
如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有一只铅笔、一把裁纸刀、一本数学书和一把折扇。要想知道这4样东西的长短,怎么办?学生说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接着就可以比较出长短。老师接着问:除了比一比,还有别的方法吗?难道要比东西的长短一定要放在一起才能比吗?这时学生会想到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这样就自然引入了长度单位。
再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学生在测量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面积的时候,学生产生了分歧,感受到测量工具不同导致矛盾,从而意识到必须用统一的东西去测量。我追问:统一用什么去测量呢?学生一开始想到了“统一的橡皮的面”,但很快意识到这样既不方便也不通用,看来实物的面不行。经过讨论,学生们就会逐渐意识到应该用统一的图形的面去测量,甚至有学生直接能说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测量比较好。可见,学生的直觉和思考已经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应该用小面积来测量大面积,这不正是我们费尽心思想培养的度量意识吗?原来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数学直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这种朴素的数学直觉就可以成为教学的财富,度量意识也会在这种直觉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再如:学习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一个大纸箱放到讲台上,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度量出这个纸箱的体积,面对新的情境,学生自然会感悟到原有体积单位的“不适用性”,从而萌生“创造”一个新的体积单位的愿望,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生成的主动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魅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