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的诉求点,无非就是老弱病残幼,手法花样翻新,还会自带音箱配上悲情音乐来段荡气回肠。无意冒犯,但不少乞讨者的确已经“专业化”,大家的同情心,也越来越变成对操纵老幼病残乞讨者(尤其是利用儿童进行乞讨)的憎恨,甚至有人已经开始呼吁“没有施舍,就没有操纵”。
卖唱也的确已经专业化。吉它弹唱已经略显老派,最新流行趋势是乐队组合吉它手鼓,还要与乘客互动。与乞讨者越专业化越惹人厌不同,他们越专业,乘客越乐得给钱。不过,现在地铁歌手的竞争也已经激烈,忧郁派在地铁里似乎越来越不受欢迎,有时候已经沙哑已经到令人困扰。倒是“一半忧伤一半明媚”的路线越能吸引乘客给钱。一半的忧伤激发情感共鸣,而另一半的明媚给了乘客打开钱包的动力。我听到的最成功的一位,一点也不清新文艺,调侃社会外加欢乐表情,唱完收到全车厢掌声鼓励,钱袋自然也满。
一直在念北京地铁“用户体验”不如人意,大气的北京国营机构一般拉不下来身段走温馨贴心路线,车票是买路钱不得不付。最近倒是看到一个标语说是要推进“人文地铁”建设,而地铁歌手们也许可以成为这人文风景的一部分。
微博似乎也像这样一辆地铁,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有那么几条线可以座,已经依赖上的人习惯要乘坐,即使要付出买路钱。在拥挤的车厢里有各种声音,营销微博就是卖唱者,有人走乞讨路线,疾呼“大家转起来”,有人还是初级地铁歌手,早安晚安外加星座排名,越来越让人腻。
有厂商的广告牌上写,正能量。是的,来点真正的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