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标签:
物理教育研究 |
分类: 研修作业、故事 |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一、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环节 |
内容 |
作用 |
一 |
情景创设 |
建立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体验等效替代的思想 |
二 |
设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分立如何求合力? |
提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
三 |
学生探究活动 通过传统实验和DISlab数字实验共同完成 |
通过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
四 |
实例分析,强化概念 |
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加深理解 |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五、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2.
六、教学流程图(略)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引 |
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合力和分立 学生活动: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 |
学生通过观察,学会对信息的分析﹑加工 |
|
学
相
|
结合以上实例,提出下面问题
问题1:两位女同学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与男同学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总结:两个女生的作用效果与一个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许多这样的实例就表现在我们身边,稍微留心便会发现。 |
学生学会对信息归纳总结。 |
在上面列举的实例的基础上,教师给分力与合力﹑力的合成下定义并板书。 1. 2.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
|
|
提出问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数学知识1+1 请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师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老师的猜想不对,就此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 |
敢于猜想和假设, 增强探索意识。 |
|
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设计该探究实验。
先投影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细绳
1.
2.
3. |
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
[来源:Zxxk.Com]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共同协作,相互交流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来源:学科网ZXXK]
|
(一)利用传统实验装置探究力的合成 实验小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的思路。 教师通过提问和利用仪器在黑板上演示分析,对实验过程如何体现等效﹑如何记录合力与分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的关键步骤进行指导。 第一步:请同学们利用等效原理,设计两个分力与合力。先将合力﹑分力的三要素记录下来。
第二步:根据记录的信息,请确定分力与合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请选定合适标度,根据实 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图,对实验中应该记录的数据和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进行分步引导。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实验得出的数据检验提出的猜想。 1. 2. 3. 4. 对实验进行总结:如果实验做得十分精确,合力和分力间构成一个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
|
||
理 解 和 拓 展 |
板书: 实验结论: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利用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实验器 |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会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和概括。
|
评 估 和 交 流 |
实验中,学生探究到的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甚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解释 |
增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
巩 固[来源:Z#xx#k.Com] 应 用 |
通过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实验器,得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大小间无固定的关系” 讨论: 1.“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对不对?是否全面 2.两个一起提水桶为什么会不会比一个人更费力 2.引体向上运动时,双手怎样拉单杠才不感到费力 |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
课堂总结 |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
知识回顾 |
课后作业 |
1. 2. |
巩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
八、教学设计思想自我剖析
一、落实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本节课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采用了“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的模式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中建立分力和合力的概念,通过参与探究来寻找合力和分力的关系,为学生的认知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发生与学生预想不同或猜想不到的结果,引起认知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探究,通过严谨的实验探究量化研究过程,通过“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来完成实验的操作,因此对协作这种学习方式的体会也是本节课的目的之一。
三、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传统实验通过橡皮筋的形变情况反映力的作用效果,其便于探究各种特殊的力的合成规律,同时也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但是由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非整数,为作力的图示带来了麻烦。但是传统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和实验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数字化实验的最大特点是借助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手段,能实时、定量表示出分力大小的变化,同步计算出合力大小不变的特征,但是它并不能直观给出合力和分力满足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关系,所以比较适合用于定量检验。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类实验的特点,共同突破学习中的思维难点,以谋求实验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