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道教群仙入画来

标签:
解鹏最新动态解鹏国学智慧解鹏采访评论解鹏原创观点 |
分类: 采访 |
白云洞:道教群仙入画来
http://s3/mw690/5d020047tx6D0Be0mie82&690 |
白云洞《群仙朝圣》壁画局部。
|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大气酣畅的摩崖石刻由冯其庸等名家书就,58组道教人物组成的《群仙朝圣》壁画气势恢宏,这些新文化景观的创造,为白云洞联通起古往今来的文化血脉,也让白云洞重修工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这组壁画由画家叶兆信历时两年创作出样稿,并带领年轻画家绘制到白云洞玉皇殿的两边墙壁上。叶兆信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自古以来,壁画能够鲜明体现出一座寺庙宫观的文化个性,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我们创作的时候,经过多方参考并广泛查找史料,力求与白云洞几百年的文化历史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沟通与融合。”
尚有明代残碑
白云洞位于历城区西营镇丁家峪村西青龙山半山腰处,为一天然石洞。洞高约3米,宽深皆有十几米。洞内滴水成泉,水极清澈。如今,还有道人在这里生活修行。
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山上植被丰茂,古柏藤萝生机盎然。洞侧有一株古柏,扎根在山岩上,树根撑裂岩石,令人称奇。当地人介绍说,这株古柏树龄传说已有千年。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一位教授综合多种数据分析后,初步推算树龄在500年以上。
白云洞前,原建有白云观,为道士修行之所。据传最早建于元代,后多次因破旧或者被毁而重修,至“文革”时再度被毁。现在,洞口尚留有残存古碑,其中一块只剩碑端,“白云洞记”四字清晰可辨,落款处可见“大明”字样。
山东泰山管理学院教授解鹏介绍说,“从落款处的‘大明’字样,结合其他残存文字来分析,这块碑当是明代重修白云观时所立。由此可见,白云观始建于元代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
至于为什么叫白云洞,当地也有传说,是因常有白云从洞中飘出而得名。解鹏表示,这仅仅是传说而已,从全国各地来看,像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地,都有以“白云”命名的道观,“道教重自然,提倡清静,取名‘白云’应该是与道教的独特文化有关。”
从2005年开始,白云洞重修工程开始启动。经过8年的建设,如今,玉皇殿等四座建筑已经落成。建筑仿古设计,彩绘也都按传统图案样式绘成。山间还新增几处摩崖石刻,文字由著名学者冯其庸、周退密、姚奠中、张颔等书写,书法的文人气质、文字的意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更添无尽文化韵味。
线描技法绘神仙
在新建成的白云洞玉皇殿,《群仙朝圣》主题壁画成为引人关注的新人文景观。
叶兆信介绍说,经过广泛查找资料,历时两年创作完成样稿。今年六月至七月间,经过40多天集中创作,壁画终于绘制完成。“参加壁画绘制的还有画家马子会、贺斐,学生叶德昊、刘杰、吉明明等。大家冒着酷暑,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群仙朝圣》壁画分布在南北两面墙壁上,面积69平方米,共有58组人物,每组少者一至三人,多者八至九人不等。共绘制道教各类各形式神帝君、护法诸神仙、往古人物245身。
叶兆信说,壁画依据道教和儒家人物的故事编绘。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所祭祀的神仙繁多复杂,天上的日月星辰、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以及地上的山川河湖、五岳四渎、植物花树和人间的先贤圣人,都被道教吸收为其庞大神仙世界的成员。“在壁画中,我们选择了玉皇大帝、五岳大帝、天妃圣母、玄天大帝、送子娘娘、千里眼顺风耳、八仙、湘夫人等代表性人物进行创作。”
叶兆信表示,创作壁画时,参考借鉴了毗卢寺、永乐宫、青龙寺等壁画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形式,再依据更古壁画粉本,进行统一布局和安排。“两幅壁画一个主题,两个墙面遥相呼应,增加了壁画的故事性与整体感。”
北壁壁画高3.3米、宽10.5米,有27组人物、共绘114身。壁画分下、中、上三层排列,以下层人物为主像,人物身高在1米至1.3米;中间层所绘人物高度缩小,一般在1米之间。南壁壁画高宽均和北壁尺寸一致。叶兆信说:“在组与组之间用彩色祥云分隔,使满壁画显得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加渲染了宗教壁画的神秘色彩。”
在人物刻画上,壁画展示了很高的线描艺术技巧。叶兆信表示,线描是壁画的主要艺术技法。“壁画出彩的地方就是线条。我反复揣摩古人前辈作品,感悟种种技法与心得。在绘制壁画过程中,比如处理《风调雨顺、护戒护斋》人物时,采用‘兰叶描’线条,顿挫转折显得流动自然,再兼以铁线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等手法,将肉体、须发、璎珞、锦、绢锦、麻、盔甲等各种不同质感都表现出来,现在看恰到好处。”
冯其庸曾经两次对《群仙朝圣》的创作草图给予指导,从内容到人物局部的安排、构图的疏密等,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他在仔细欣赏放大的壁画照片后说,“整个壁画线描手段变化较大,各尽其妙,除轮廓线外又结合装饰线,真是气象万千,使人目不暇接”,“画武神人物两腮上飘动胡子与鬓发,毛根出肉,条条透风。”
大气酣畅的摩崖石刻由冯其庸等名家书就,58组道教人物组成的《群仙朝圣》壁画气势恢宏,这些新文化景观的创造,为白云洞联通起古往今来的文化血脉,也让白云洞重修工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这组壁画由画家叶兆信历时两年创作出样稿,并带领年轻画家绘制到白云洞玉皇殿的两边墙壁上。叶兆信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自古以来,壁画能够鲜明体现出一座寺庙宫观的文化个性,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我们创作的时候,经过多方参考并广泛查找史料,力求与白云洞几百年的文化历史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沟通与融合。”
白云洞位于历城区西营镇丁家峪村西青龙山半山腰处,为一天然石洞。洞高约3米,宽深皆有十几米。洞内滴水成泉,水极清澈。如今,还有道人在这里生活修行。
这里自然景色优美,山上植被丰茂,古柏藤萝生机盎然。洞侧有一株古柏,扎根在山岩上,树根撑裂岩石,令人称奇。当地人介绍说,这株古柏树龄传说已有千年。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一位教授综合多种数据分析后,初步推算树龄在500年以上。
白云洞前,原建有白云观,为道士修行之所。据传最早建于元代,后多次因破旧或者被毁而重修,至“文革”时再度被毁。现在,洞口尚留有残存古碑,其中一块只剩碑端,“白云洞记”四字清晰可辨,落款处可见“大明”字样。
山东泰山管理学院教授解鹏介绍说,“从落款处的‘大明’字样,结合其他残存文字来分析,这块碑当是明代重修白云观时所立。由此可见,白云观始建于元代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
至于为什么叫白云洞,当地也有传说,是因常有白云从洞中飘出而得名。解鹏表示,这仅仅是传说而已,从全国各地来看,像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地,都有以“白云”命名的道观,“道教重自然,提倡清静,取名‘白云’应该是与道教的独特文化有关。”
从2005年开始,白云洞重修工程开始启动。经过8年的建设,如今,玉皇殿等四座建筑已经落成。建筑仿古设计,彩绘也都按传统图案样式绘成。山间还新增几处摩崖石刻,文字由著名学者冯其庸、周退密、姚奠中、张颔等书写,书法的文人气质、文字的意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更添无尽文化韵味。
在新建成的白云洞玉皇殿,《群仙朝圣》主题壁画成为引人关注的新人文景观。
叶兆信介绍说,经过广泛查找资料,历时两年创作完成样稿。今年六月至七月间,经过40多天集中创作,壁画终于绘制完成。“参加壁画绘制的还有画家马子会、贺斐,学生叶德昊、刘杰、吉明明等。大家冒着酷暑,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群仙朝圣》壁画分布在南北两面墙壁上,面积69平方米,共有58组人物,每组少者一至三人,多者八至九人不等。共绘制道教各类各形式神帝君、护法诸神仙、往古人物245身。
叶兆信说,壁画依据道教和儒家人物的故事编绘。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所祭祀的神仙繁多复杂,天上的日月星辰、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以及地上的山川河湖、五岳四渎、植物花树和人间的先贤圣人,都被道教吸收为其庞大神仙世界的成员。“在壁画中,我们选择了玉皇大帝、五岳大帝、天妃圣母、玄天大帝、送子娘娘、千里眼顺风耳、八仙、湘夫人等代表性人物进行创作。”
叶兆信表示,创作壁画时,参考借鉴了毗卢寺、永乐宫、青龙寺等壁画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形式,再依据更古壁画粉本,进行统一布局和安排。“两幅壁画一个主题,两个墙面遥相呼应,增加了壁画的故事性与整体感。”
北壁壁画高3.3米、宽10.5米,有27组人物、共绘114身。壁画分下、中、上三层排列,以下层人物为主像,人物身高在1米至1.3米;中间层所绘人物高度缩小,一般在1米之间。南壁壁画高宽均和北壁尺寸一致。叶兆信说:“在组与组之间用彩色祥云分隔,使满壁画显得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更加渲染了宗教壁画的神秘色彩。”
在人物刻画上,壁画展示了很高的线描艺术技巧。叶兆信表示,线描是壁画的主要艺术技法。“壁画出彩的地方就是线条。我反复揣摩古人前辈作品,感悟种种技法与心得。在绘制壁画过程中,比如处理《风调雨顺、护戒护斋》人物时,采用‘兰叶描’线条,顿挫转折显得流动自然,再兼以铁线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等手法,将肉体、须发、璎珞、锦、绢锦、麻、盔甲等各种不同质感都表现出来,现在看恰到好处。”
冯其庸曾经两次对《群仙朝圣》的创作草图给予指导,从内容到人物局部的安排、构图的疏密等,都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他在仔细欣赏放大的壁画照片后说,“整个壁画线描手段变化较大,各尽其妙,除轮廓线外又结合装饰线,真是气象万千,使人目不暇接”,“画武神人物两腮上飘动胡子与鬓发,毛根出肉,条条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