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教育|: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得不开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有效读书”法则。
(2025-04-23 09:05:11)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得不开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有效读书”法则。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朋友圈里总有人在晒书单,有人每月“读完”20本,有人用App记录“累计阅读时长”,但聊起书里的内容,却支支吾吾,甚至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读。
我们从小被教育:“读书有用”、“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读书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为了考试读教科书,为了考试后的工作读技能书,为了显得有文化读畅销书……可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感到迷茫、焦虑、不快乐呢?
这不是你的错。问题不在于你“读得不够多”,而在于你“读得不对”——你没有用对的方式,读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
心理学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心灵的滋养;不是让人更焦虑,而是让人更笃定;不是让人更孤独,而是让人更幸福。
今天,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为什么要读书”,以及如何读出“幸福感”。
二、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滋养心灵。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提出了“PERMA幸福模型”,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5个维度:
- Positive
Emotions(积极情绪)
-
Engagement(投入感)
-
Relationships(人际关系)
-
Meaning(意义感)
-
Accomplishment(成就感)
你会发现,这5个要素,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的人,抑郁风险降低20%(Scarmeas et al., 2011)。
为什么?
因为阅读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带来愉悦感。就像美食让人满足,运动让人快乐,一本好书带来的心流体验,同样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但问题来了——不是所有书都能带来积极情绪。
那些套路化、低认知水平的书,只会让人疲惫。而真正的好书,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思考,甚至让你“重生”。
《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心流状态(完全沉浸的专注体验)能让人产生极度的满足感。而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是最容易进入心流的途径之一。
试想一下:
你放下手机,翻开一本书,2小时后抬头,发现时间飞逝,而自己沉浸其中——这种感觉,远比刷短视频更让人满足。
你有没有发现,书友之间往往能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因为阅读偏好,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当你遇到一本让你震撼的书,再遇到一个同样喜欢它的人,那种灵魂共鸣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积极心理学认为,意义感是人类幸福的底层密码。而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前人思想的凝聚。
读一本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清。
比如,读《被讨厌的勇气》,你会重新思考“自由”的本质;读《心流》,你会明白如何进入“忘我”的状态;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会找到掌控人生的方法。
每读完一本书,尤其是那些“硬核”的、挑战性的书,你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转化为你的自信心,让你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更有底气。
三、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焦虑?——警惕“伪阅读”。
既然读书这么有用,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读得不开心?问题出在——读错了书,读错了方式。
很多人沉迷于通俗小说、爽文、碎片化阅读(比如短视频解说、鸡汤文),这些内容看似“轻松解压”,实则让人陷入“低级快乐陷阱”——它们只刺激多巴胺,不提升认知,长期阅读反而会让人变蠢。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赚钱”、“读书是为了成功”。这种想法本身没错,但如果只盯着结果,就会失去阅读的乐趣。
积极心理学强调,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激发幸福感。如果你读书只是为了“有用”,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就会焦虑、沮丧。
很多人读书就像“拍照打卡”——书读完了,但内容没留下。这是因为没有“深度加工”知识的习惯(比如做笔记、复述、写作)。
四、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打造“高幸福感”的阅读习惯?
那么,如何读书才能既快乐又成长?以下是5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你读出“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深度体验比数量更重要。与其刷100本“垃圾书”,不如精读10本能改变思维的经典。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挑战能带来成长型幸福。
比如,如果你习惯读轻松的文学,可以试试哲学、心理学;如果你只看国内作品,可以尝试翻译文学。
3. 阅读+写作:把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
读书不是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读完后,用写作整理思路,甚至尝试输出(比如写书评、讲给别人听)。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来源。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讨论书中的观点,既能加深理解,又能拓展人脉。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提倡“5小时法则”——每天刻意留出1小时用于深度阅读。如果你坚持1年,就能读完52本书,远超普通人。
五、结语:读书,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幸福”。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得不开心?
因为,你没有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去读书。真正的“有效阅读”,不是囤积知识,而是滋养心灵,提升认知,找到意义,获得幸福。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只是提醒你“今天要读书”,更是提醒你——读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所以,从今天开始:
列一张“积极阅读清单”(比如《心流》《被讨厌的勇气》《思考,快与慢》)
每天固定1小时深度阅读
用写作整理思想
和朋友讨论书中的观点
当你这样读书时,你会发现——书里的智慧,终将成为你的幸福。
正如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