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2025-02-18 14:58:52)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围绕基础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发展等热点话题,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提出要着力构建开放、协同、智能的教育新生态,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人工智能如何在教育领域应用落地?其何以成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起来看北京市的实践经验。


文章节选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原标题《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北京市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的教育发展趋势,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具有首都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北京市教委先后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两个重要文件,为北京市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工作,明确了具体任务和行动路径,并且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引。


01

构建开放、协同、智能的

教育新生态


从2023年起,北京市就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试点,已培育10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越来越多的智慧教育场景正在构建起开放、协同、智能的教育生态。


北京市通过实现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全方位赋能首都教育发展。在教学方式上,助力教师智能备课、课堂监测、学情分析,推动作业批改与答疑规模化,探索AI情景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与个性化程度。就学生学习而言,推广AI学伴和导学应用,提供定制学习建议,深化综合素质评价、体育应用,促进学生成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创新模式,拓宽沟通渠道,借助人工智能打造“家长学校”,回应家长关切。


在探索与实践下,现已有多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优化北京数字学校,构建跨区域、跨圈层的“1+N”数字学校共同体,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及“双师课堂”建设。二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各环节,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实践,探索形成教育新消费模式。鼓励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项目实践。三是打造首都教育新地图,将首都教育人、地、物、数等全要素相互关联,全息表达首都教育整体特征和发展水平,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务,探索新的教育供给服务模式。


02

赋能“三师两员”智能体

开发与应用


要在充分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谁在培养人”这个由人工智能引出的特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聚焦核心议题,着力构建“三师两员”智能化应用。


“三师”指养育师、培训师、健康师智能应用场景,“两员”则指辅导员、咨询员智能应用场景。“三师两员”教育智能体的开发和应用联动到教育系统“新型育人队伍”的建设,因此一定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自主训练。这一理念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源于对人工智能时代“谁在培养人”这一关键议题的深度洞察与剖析。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惊人,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李奕主任表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知识检索、数据处理、个性化服务、快速生成等方面,它暂时还无法像教师一样能够传递情感,进行有温度的教学。然而,擅长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教师将更具优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范式的重构与流程再造。


03

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

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2024年秋季学期,在北京市中小学课间15分钟期间出现了课间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会穿梭于走廊,提醒同学注意通行安全,同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难题,辅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它还可以变身“运动伙伴”,辅助同学做简单的运动项目,活跃氛围、 舒展身体。课间机器人的试验,是北京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小尝试,打破了孩子们学习的边界,拓展了“五育”空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工智能发展之迅猛、争夺之激烈、应用之广泛远超预期。李奕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多维的学习体验,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工具与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个性化学习、教学辅助工具和智能体等应用,享受教育服务与支持,从而开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个性化教育时代。


当前,北京市持续推进北京数字学校转型升级,完善智慧学苑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 打造“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推广教育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标杆案例,开发智能学伴,搭建AI教研大平台、配备AI导师、研发AI助教,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双师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协作、教学智能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04

服务新时代

首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提出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李奕在谈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时指出,人工智能教育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北京市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学情诊断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评价、教师研修备课、教育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另一方面,北京市将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中小学校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多种方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做好与高等教育阶段相关内容衔接。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初中阶段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更好适应智慧社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基本能力,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素养。


李奕主任指出,下一步北京市将在优化升级北京数字学校、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首都教育新地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师生创造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教与学环境,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