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现代教育(上)原创武宏伟
(2024-12-10 15:34:08)
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儒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者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化。这个教育、教化,不仅是指学校贵族教育,而且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教化。这个教,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借助神祇进行教育教化,即“神道设教”。依照儒者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神道教育民众,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
(一)儒教的发展历程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
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即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对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这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孟子》《大学》《中庸》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程颢、程颐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明代儒教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求存图强,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同时也对儒教产生强烈怀疑,发起了批判。直到1912年民国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又重新评价儒家思想,把孔子祭祀上升到一个大的范畴。儒教至今对中国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响。儒教也是古代韩国和越南的官方正统思想,现在儒教对韩国、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1994年10月,在中国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了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共同参与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国际儒学联合会”。世界各地,研究儒学的组织许许多多,孔子学院在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和1170个孔子课堂。
(二)儒教教义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除了礼教仪式以外,还有合于天理的修身致诚之道。敬天思想、天人感应、天命观、合于天理、德行、生死观、政事等是儒教教义的核心思想。
二、现代教育
以前多次谈过“现代教育”,在此不再赘述。
三、儒教与现代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知识观和学习观不同。儒家的知识观以系统讲授知识体系为主要目的,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书本的绝对作用以及传统思想的力量,忽视智能培养和知识更新。孔子在知识观方面提出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和“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的原则。
在儒家的教学观中,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只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积极性的“器皿”和“仓库”,他们在教师的决定作用下亦步亦趋地达到某种知识体系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是学生学习的准则,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得这种知识观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现代教育思想的知识观认定知识是与智力、能力紧密结合的,它的获得不只靠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思考与动手而获得的。因此,儒家的传递知识观与现代的培养智能观发生了冲突。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力量,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始终是这个过程的主角。学生具有生动活泼的独特个性和有待发掘的潜在的创造力,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积极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学习者,从这方面来看这与儒家教育理念又是冲突的。
2.教师观与教学观不同。孔子对教师的作用、为师的条件、师生关系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他善师好学,最终成为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是,到了荀子时,师生关系却出现了很大的扭曲,他把天、地、君、亲、师并提,实际上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天与地、君与臣、父与子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学生要像臣下服从君王,儿子服从父亲那样绝对服从老师,做到“师云亦云”, 即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
秦汉以后,受“尊卑有序,贵贱不衍”“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级观念影响,师道尊严被不断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力量,学生始终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师生关系是极端不平等的。因此,儒家教学方法往往把教师的讲授法作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现代教育思想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启发者,引路者和咨询者,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现代教学观更提倡启发性、发现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别化,强调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能力薄弱是儒家教育培养人才上的大问题,中国教育自古就有“书呆子”一说,指的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和脱离群众,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不强,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远远低于他们认识发展的水平。孔子比较轻视生产劳动,最典型的是《论语·子路》篇记载的:“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理由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同时,他对经商也似乎不感兴趣,子贡殖货,富甲一方,却无法得到老师的首肯。孔子欣赏的是曾子、颜渊这样的君子。可以说,孔子更重视精神生产,在他看来,成为君子是唯一目标。
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育思想主张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