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上)原创武宏伟
(2023-12-05 08:41:41)
标签:
教育 |
一、中国教育
这里的“中国教育”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历史沿革
1.建国前。两种不同性质教育: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一是国民党统治区封建奴化的教育。
建国前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十分落后,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在旧中国的教育中,封建的私塾占相当大的比重,城镇私立学校中受外国津贴的比重比较大,而且学校的分布也很不平衡。
旧中国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大家”也不乏其人。如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杨贤江写作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在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蔡元培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主张,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社,等等。他们提出的主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相当大的影响。
2.建国后。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此同时必须对旧的教育事业进行改革。
当时中国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的教育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二)中国教育的改革措施
1.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的调整。为纠正学习苏联经验出现的缺点,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毛泽东1957年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4月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发动“教育革命”,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持续三年之久。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纠正1958-1960年出现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贯彻“八字方针”中,从1961-1963年也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教育部草拟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总结了建国以来教育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之后,从1963-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健的发展。
2.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教育进行拨乱反正。1979年 3月,撤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8年开始调整各级学校领导班子,重新颁发了大、中、小学《条例》。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1979年和1980年曾召开三次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一时期对教育事业作了调整:对教育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加强了幼儿教育、小学、成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留学生工作、研究生培养等薄弱环节的建设。
1985年 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要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招生计划和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3.为强化改革,2000年以后颁布或重新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
二、西方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制度确立。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这种制度的确立主要是对古代学制的合理继承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人民自觉斗争的结果。
2.发展过程。(1)英国学制的发展。14世纪产生公学,17世纪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学校。1839年初等教育权从教会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1880年实行5-10岁义务教育。1899年实行5-12岁义务教育。1902年议会通过中等教育法案,规定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3)美国学制的发展。独立战争前的教育是英国宗主国教育的翻版,由教会控制,有强烈的殖民色彩。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办起第一所具有预科性质学校。国家独立后,各州创办世俗性学校。19世纪初颁布义务教育法,形成由各州管理的公立学校系统。1821年在波士顿建立第一所公立中学,之后公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几种主要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三种学校教育学制。
(1)双轨型学制。一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二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
(2)单轨型学制。单轨制是自下而上的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最早出现。该学制的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学校系统学习,可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3)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原苏联。该学制的特征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是一种既有单轨型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型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是双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