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股:一个香港券商的五月份研究報告

(2009-05-05 23:08:30)
标签:

财经

香港券商

港股

华府

喘定

美国

股票

分类: 信息

隨著華府早前積極注資銀行,以及放寬問題資產的會計入帳準則,美國一眾金融股上月不負眾望,大部份皆能以亮麗的首季業績示人,其中高盛、摩根大通及花旗帳面上均扭轉了去年末季之虧損,分別錄得純利18.1億、21億及16億美元,而前兩者的主席更表示,集團望在短期內歸還華府之貸款,避免業務及薪酬釐訂等方面受到硬性制肘。確實,儘管銀行業績報喜之消息早於3月時已事先張揚,惟在投資者熾烈入市氣氛主導下,外圍股市在上月下旬前續見穩步上揚,主角金融股亦自當成為升市領頭羊。受惠美股持續回暖,加上內地經濟數據似已漸入佳境,港股久違了的牛氣沖天之勢亦因此「復活」過來,單計4月份,恆指至執筆時已升逾2500點,並於中旬一度高見15,977點;而自3月9日低位11,344點開始之回升,至4月份高位計,大市五週內累積升幅更高達4633點,可見此潮反彈力度實屬驚人,難怪「熊去牛來」之說已甚囂塵上! 然而,大市之漲勢能否延續至本月,暫還須視乎美國及國內之最新經濟情況而定。

美國19間大型金融機構壓力測試的結果,料將成為本月大市的重頭戲。根據上月財長蓋特納所透露之口風,筆者相信是次體檢結果該不會太差,惟即使如此,又是否表示當地銀行業已完全藥到病除? 抑或這根本只是華府繼更改會計制度之後的另一種華麗「包裝」技倆? 筆者至今仍頗有保留。觀乎當地多家大型銀行首季均能轉虧為盈,表面上有曙光初現之感,然而細心一看之下,原來銀行上季大部份的收入卻是來自一次性收益,即是以財政部所注入的資金再向外拆借,由於所獲資金成本低廉,金融機構所能賺取的淨利息收入自然大幅提升,但當華府停止注資後,銀行盈利表現能否維持,方是市場真正所關注。另一方面,美國銀行業的貸款質素似有逐步惡化跡象,隨著失業率仍在攀升,銀行面臨之違約風險亦正由住宅按揭進一步蔓延至信用咭、汽車貸款及商業地產等市場,這點從美國銀行首季淨賺42億美元,惟須額外新增撥備69億美元便可見一斑。可幸的是,從美國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看來,當地樓價之跌勢初步已見喘定,而量度製造業前景的ISM指數及消費者信心指數亦相繼報捷,反映美國經濟情況該已由數月前的危殆轉趨穩定。

相較之下,內地經濟之復甦勢頭似乎更見凌厲。中央公佈3月份新增貸款額為1.89萬億元,連同2月份之1.06萬億元及1月份之1.63萬億元計,今年首季的新增貸款額共達4.58萬億元,已相當於中央全年目標下限的91.6%,而同比增幅達50%更是歷年罕見。在充裕流動資金的支持下,再配合去年中央所推出之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國內經濟今年要「保八」,或再不是天方夜譚。觀乎上月國內公佈的經濟數據,儘管首季GDP同比(按年)僅增6.1%,低於去年第四季的6.8%,然而相比(按季)增長率卻由1.5%升至5.8%,意味著中央去年第四季所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已收到初步成效;再者,具前瞻性的採購經理人指數於3月份回升至52.4,為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重上50之擴張水平;而3月出口總額雖仍按年下跌17.1%,惟跌幅已較2月的19.7%有所收窄,相信只要歐美經濟能及時喘定,市場需求恢復穩定,中國經濟自當可率先走出谷底。

技術上看,港股上月雖屬先低而後高,恆指更於中旬時份一度升越年初小雙頂之高位15,764點,可惜最後未竟全功,不但連續3天收市時未能穩企於其上,更於截稿前出現急瀉並失守10天線支持,顯示浪高於浪之形態已起變數,目前大市較重要的支持已下移至20天線,一旦進一步失守,恆指料將下試上月初首個技術低位14,276點;反之,若市勢先向上突破並企穩16,000點關口,距牛市重臨之期該不遠。

若有需要办理港股,请联系QQ:273970130http://wpslogo.qq.com/qq_online.gif   (点击QQ交谈图标可直接咨询),

或致电13312988080

    更多好文章请光临高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ozhi8

敬请添加到收藏夹。将来忘了博客地址也没关系,用百度搜索高智的博客即可。google也能搜到。

欢迎加入高智的QQ群81174706

开通新浪博客的朋友,欢迎加入圈子:牛熊斗http://q.blog.sina.com.cn/niuxiongdou 

加入“牛熊斗”圈不仅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您的博文,增加您的博客的点击量,而且是我们携手建设一个专业的炒股技术交流平台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