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TEM照片
标签:
杂谈 |
Bainite贝氏体是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或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碳化物(Cm)的机械混合物.
一般来说,贝氏体周围有碳化物(渗碳体)膜,为羽毛状或束状,一个贝氏体晶粒内有多个羽毛或束与碳化物的组合。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碳含量低时,碳化物沿条间呈不连续的粒状或链珠状分布,碳含量高时,碳化物呈杆状甚至连续状分布。电镜下:条状铁素体大致平行,铁素体条间分布与铁素体轴相平行的细条状渗碳体,铁素体条内有较高的位错密度,为一束大致平行的自奥氏体晶界长入奥氏体晶内的铁素体。
如内部有与边缘成60°角取向一致的碳化物,为下贝氏体,否则为上贝氏体 upper bainite 。
上贝氏体多呈羽毛状特征 下贝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
上贝氏体(B上)为过冷奥氏体(A)在550~400℃温度区间等温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羽毛状。上贝氏体(B上)常沿奥氏体(A)晶界形核,向晶内发展。从电子显微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平行的铁素体(F)条间有短棒状或串珠状渗碳体(Fe3C)断续分布,其硬度为35~45HRC;
下贝氏体(B下)是过冷奥氏体(A)于400~200℃温区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暗色片状(针状或竹叶状),互成一定角度。电子显微观察及X射线结构分析得知:这种组织乃是由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其长轴成50~60°角度分布的碳化物质点形成的,其硬度为45~50HRC。贝氏体还有粒状、蝶状等结构形态。
贝氏体要等温淬火,马氏体通常的淬火就OK.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