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阳、襄阳,何处三国诸葛庐?

(2011-07-03 22:59:01)
标签:

卧龙岗

隆中

草庐对

习凿齿

陈寿

分类: 河南河北北京山东

http://s15/middle/5cfc6ff2ta66cd3e16bfe&690&690

    从儿时听家里老人讲故事,到少年时收集连环画、听评书,一遍两遍的看《三国演义》、再到后来看《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呵呵,甚至还包括玩儿光荣的N款三国游戏,我算是个资深三国迷了,功力侵淫了数十年之久。多年来,每到一个地方,自是不会错过附近的三国遗迹,成都武侯祠、洛阳关林、云阳张飞庙、蒲圻赤壁、建业石头城、富阳龙门孙权故里、镇江孙权铁瓮城、合肥张辽的逍遥津曹操的教弩台、九江周瑜烟水亭、岳阳鲁肃墓小乔墓、武汉龟山鲁肃墓、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以及太史慈墓鲁肃墓等等。啰嗦到这里要解释一下,我并不是鲁肃的粉丝,那些鲁肃墓不是我刻意去寻访的,同一个古人的三处墓地也反映出了现存的所谓三国遗迹有太多的附会和演绎。前不久接连上演的三国遗迹争夺大战更是七嘴八舌乱象频现,赤壁之争、曹操墓之争、赵云二乔貂蝉的故里之争等等。小说、戏剧、评书等文艺形式使得三国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而三国的历史真实本就过多的淹没在故事传说和演义之中,这些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口舌之争又增加了一番的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众多的三国争夺战中,参与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当属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南阳襄阳诸葛草庐之争。在清代,襄阳人顾嘉衡被任命为南阳知府,两地人都要他证明三顾茅庐的所在地,为此他写了一副对联,现在还悬挂在南阳卧龙岗: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利归天下,何必争南阳襄阳?----顾知府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一副对联貌似解决了争议,很多人推崇此联,而我则认为这是典型的和稀泥,老于世故不求真实。

    卧龙岗是南阳旅游的第一品牌,这次南阳之行我也是身临了其境。既然来了,作为一个老三国,我就试着辨个究竟,凑热闹掺和掺和这“草庐”之争。水平有限,不到之处,可以拍砖,但,谢绝谩骂。

    其实,南阳襄阳之争,自晋朝就有了,历代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甚至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是襄阳帮,而唐代李白、刘禹锡以及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李东阳都是南阳派的。

    追根溯源,涉及三国的历史,我们还是要以《三国志》为根本依据,因为作者陈寿(233-297)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之后的所有关于三国的史书都是在参考《三国志》的基础上撰写的。《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的文字以及它所记录下来的《出师表》是我们推测诸葛草庐所在地的基础。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先搞清诸葛亮出山时的几个地名。第一是荆州,东汉时荆州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的西南部,刘表统治荆州的大部分地区;第二是南阳,这个南阳是郡名,隶属于荆州地区,治所在宛城(今南阳市区)。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追随他的开国元勋们大多是南阳郡人,使得大量的皇亲贵戚、豪族世家、富商巨户齐聚于此,南阳异常繁荣,号称“南都”。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宛城被张绣占据,南阳的南部地区如新野、樊城等地属刘表;第三是襄阳,当时的襄阳是县城,属荆州的南郡。因其背山面水,易守难攻,荆州刺史刘表将治所设在了襄阳城内。赤壁之战后(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重新行政划分设置了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说的:“亮早孤,从父玄(叔叔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在227年北伐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具体是什么地方,诸葛亮没有详细,陈寿也没有注明。但是,我们可以断定,草庐所在之地就是诸葛躬耕之地就是刘备三顾之地,这个地方必须符合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它一定是在当时的行政区划南阳郡所辖范围之内。

    “南阳”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自汉以南为南郡,汉以北为南阳郡”----很明显,汉水是南阳郡的最南端。襄阳的古隆中恰恰是在汉水的南面!尽管“襄阳说”坚持认为东汉末年隆中所在的地区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符合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是这一说法形成了一块隔着汉水的不伦不类的“飞地”,东面西面包括重镇襄阳都属于南郡,唯独西距襄阳20里的隆中一带属于遥远的南阳,这有悖于辖区管理划界的基本逻辑,纯粹仅仅是为了符合《出师表》的人为臆造。----这是襄阳说的死穴,再怎么解释也先天不足。襄阳说的最早依据来源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383),在他的《汉晋春秋》中提出:“亮家于南阳郡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习是襄阳人,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孔明粉丝。他曾专程去隆中凭吊,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 “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他以深厚的感情颂扬了诸葛亮执法严明、公正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匡汉兴刘的宏伟抱负。因此,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里,有一副这样的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但是,习凿齿距离诸葛亮的时代已经过去150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去看太平天国的时间,存在误差是可能的。这个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说法实在离奇,况且他只是认定隆中有孔明故宅,并没有说明这里就是躬耕之地或三顾之地,最合理的理解是这里只是诸葛亮在荆州十余年间居住过的地方之一。

    肯定有人要问,刘备孔明不在隆中相见怎么会有《隆中对》呢?其实,《隆中对》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最早是以《草庐对》而定名的,直到清代才开始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这本就不是襄阳说的证据。

    襄阳说不成立,那么,南阳就自然而然胜出了吗?

    不一定,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南阳说亦有其极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从时空两个线索来考证一下南阳诸葛庐的问题:时间上主要是诸葛亮的生平尤其是在出山之前的活动情况,空间上就是当时的地域划分和诸侯割据形势。

    诸葛亮,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生于公元181年,病逝于公元234年。8岁时丧父,兴平二年(195年)与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他的大哥诸葛瑾之前已经投奔江东孙氏。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故,17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开始了耕读生活。叔父诸葛玄也是汉末的名士,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诸葛家族通过联姻,短时间内就和当地的名门望族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一个姐姐嫁给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凤雏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德公也是诸葛亮的老师);另一个姐姐嫁给了襄阳大豪族蒯氏家的蒯祺(刘表的重要谋臣蒯良、蒯越家族);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彦和刘表二人的妻子是豪门大户蔡家的亲姐妹,刘表的兵团司令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亲舅父(蔡瑁降曹后被封为汉阳亭侯,但未被重用,后病亡。蒋干盗书离间计被杀只是三国演义的故事,不是史实。);居住在襄阳一带的名士司马徽、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等和诸葛亮都是要好的朋友,大家经常游学往来、谈古论今。所有的这些襄阳一带的社会关系亲戚圈子朋友圈子,无疑都对诸葛亮的知识获得、学问提高、眼界开阔都起了重要作用。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于草庐,出山帮助刘备迅速壮大力量,最终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诸葛亮成为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成为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

    刘备到荆州的时间是公元201年,曹操官渡大胜袁绍后,回军在汝南击败刘备,刘备南逃荆州投奔刘表。“刘表益其兵,使屯新野”,新野在襄阳以北80里,也就是刘备成为刘表抵抗曹操南侵的前沿阵地指挥,三顾茅庐时刘备仍在新野,之后屯军樊城,被曹军追击逃至夏口(武汉),接下来就是赤壁之战。

    我们再看现在南阳城区(当时叫宛城)207年三顾茅庐时的归属。宛城原是军阀张绣的地盘,公元197年春,曹操征宛,张绣投降,不久因操纳叔父张济之妻,张绣举兵复叛突袭曹营,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即死于此役,曹操在宛城以北百里的舞阴大破张绣追兵,张绣退到宛城西南70里的穰城(河南邓县境内),与刘表联合。197年冬,曹操再次南征至宛,攻下距宛城东南60里的湖阳(今河南唐河县),转年三月“围张绣于穰”,“刘表谴兵救绣”,曹操退军至安众(宛城西五十里),大破张绣刘表联军。199年冬,“张绣率众降,封列侯”。此后,宛城再无战事,而曹操继续不断扩张,击淮南袁术、败徐州刘备、歼灭河北袁绍,直到208年南征刘表孙权。期间虽然宛城周边的偶有战事,如刘备破夏侯惇于博望坡,但没有曹操丢失宛城刘表占领宛城的记载。况且刘表此人一向不思进取,立意自守,好于坐谈,而无四方之志,曹操曾评价刘表道:“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208年曹操南征时,刘备屯兵襄阳对岸的樊城,“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也就是说曹操进军到了宛城,刘备才知道,说明宛城及其以北没有发生战事,否则日夜警惕曹操的刘备不可能弱智到没有曹军的消息。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在207年时,宛城确实为曹操占据。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南阳(宛城)距离襄阳250里,这个距离在古代单程就要走上三天,并且还是敌占区,诸葛亮怎么会脱离了所有亲戚老师和朋友,跑到这么远的地方躬耕?他怎么还能和襄阳的朋友们经常游学往来?;新野距离南阳(宛城)160里,往返需要走四天,刘备同志三顾茅庐就是往返了三趟,而且是深入头号敌人曹操的战略要地?!―――我们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说:这不可能!

    经我这么一番掐指推算,现在的南阳卧龙岗和襄阳古隆中都不可能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刘备的三顾地。那么,哪里才是呢?说实话,这是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秘密了,在没有可靠的出土证据之前(可能性微乎其微),是无从确定了。我们可以推定,诸葛草庐应该在距离襄阳不远的汉水以北的某个地方,极可能就在樊城周边,最远不会过新野,这既符合当时南阳郡的辖区,又符合诸葛亮的生活活动范围。至于南阳襄阳的这两处遗迹,人们大可以去凭吊,历朝历代我们赋予了它们很多的感情和文化内涵,多一处祭奠缅怀的场所也是好事。

http://s1/middle/5cfc6ff2ta66cd3d4dbe0&690&690

http://s13/middle/5cfc6ff2ta66cd44327bc&690&690
    位于南阳的卧龙岗内有历代碑刻600多块,其中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和《还我河山》最为珍贵。成都武侯祠、襄阳古隆中以及汤阴岳庙杭州岳庙等国各地诸葛亮和岳飞的纪念地都有复制的刻本。南宋绍兴八年八月(1138年),岳飞率军路过南阳,谒武侯祠,一样的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一样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他挥泪手书《出师表》。在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http://s15/middle/5cfc6ff2ta66cd42db97e&690&690

http://s10/middle/5cfc6ff2ta66cd4276ab9&690&690

http://s6/middle/5cfc6ff2ta66cd45d8995&690&690

   谷歌地图上的南阳市、襄阳市,现在的襄城区是三国时的襄阳。
http://s9/middle/5cfc6ff2ta72b792d6ab8&690&690

http://s9/middle/5cfc6ff2t771df284b118&69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菏泽牡丹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