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亭桥似出水莲花,和附近的白塔倒映水中,妙不可言
http://s8/middle/5cfc6ff2tb7b9e3b75427&690
扬州地临长江和大运河,扼守交通要冲,自隋炀帝开通运河到十九世纪中叶的一千多年里,它一直是长期繁荣的商业都会,同时又是有着强烈吸引力的文化中心。文人墨客、诗人作家们写下了无数瑰丽的篇章,描绘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笔记戏剧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关于扬州的作品,再加上盐商巨贾达官贵人们的一掷千金奢华豪逸,一座海市蜃楼般的华丽城市就这样妇孺皆知天下名扬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字字句句都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神往和憧憬。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的兴建和运河的荒废,扬州逐渐被边缘化了,蜕变成了一座二三线城市,初来扬州你会感到现实与想象的差距,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诗词歌赋里心领神会的扬州风韵一如《广陵散》的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的印记越来越浓,书卷中认识过的景致风物象盆景般的点缀其间,咋地看去和家门口的公园几无二致---我们该怎样领略扬州?!
实际上,到这样的地方,如果单单为了观景,一定会很失望,你必须把脑海里的绿杨明月、玉树琼花、萧鼓楼船、文采风流和眼前的风物地名对影呼应,才能体会千年扬州。准确的说,每一次旅行我都是走在两条坐标上,脚下的路是一条,心中的路更重要,那就是历史文化,每到一地我都不自觉的“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在时空中神交古人,处处有看点,这种趣味能点石成金,难以言喻。
简单总结了自己在扬州走过的几个有特点的地方,合为扬州八“最”,算是行记。
一、最美的地方---五亭桥
瘦西湖是扬州的名片,她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袅袅婷婷蜿蜒曲折在扬州城北,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建造,映给世人的是一幅山水画卷。瘦西湖长约十余里,宽不及100米,从护城河畔的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一路景点叠缀,向北止于蜀岗脚下,被称作“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扬州一行,感觉瘦西湖的五亭桥景区算得上是最美的地方了。这里有五亭桥、小金山、钓鱼台、白塔、凫庄等建筑,相映成趣,晴波渲碧,烟柳蒙青,水面风来,让人尘意俱散。五亭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为的是迎接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因为建于莲花堤上,形状极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桥上五个亭子黄瓦朱柱飞檐画栋,桥下大小十五个券洞相通,每到月中,洞洞见月,传为奇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有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钓鱼台的三面圆窗借景成画,南派园林的典型手法
http://s11/middle/5cfc6ff2tb7b99f13345a&690
小金山四面环水,高约二十米,系挖河堆土而成,山脚下的这棵唐代古银杏树很有意思,它被雷中间劈开,两半枝干相距一米,中间凌霄花攀援而上,据说每到春末夏初凌霄花开,花红叶茂,枯木逢春的经典演绎。
http://s3/middle/5cfc6ff2tb7b9ab791032&690
由左至右,钓鱼台、白塔、凫庄、五亭桥相映成趣,一副好山水!
http://s12/middle/5cfc6ff2t78c5c3548b3b&690
二、最有诗意的地方---二十四桥
自从杜牧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来,二十四桥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座桥了,可以说稍微认点字儿的人都知道有这座桥,从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直到郁达夫的“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二四桥。”,这座桥出现在了多少诗词歌赋里,散发出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意境!
现在的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位于五亭桥西侧不远处,是近年修复的,由玲珑花界、熙春台、单孔石拱桥及望春楼四部分组成。其中,石拱桥呈玉带状,长24米,宽2.4米,两侧围以24根玉石栏杆。这肯定不是杜牧的二十四桥,甚至不一定是原址,但是有这个象征就够了,心中有诗,就会箫声共鸣,春花秋月,六朝遗韵,隐约的能浮现出千年前朗月下的那个弄萧玉人,“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http://s10/middle/5cfc6ff2tb7b99badc8c9&690
http://s7/middle/5cfc6ff2tb7b9991fcf46&690
三、最高的地方---蜀冈
扬州属冲击平原,地势平阔,而在距市中心五六里紧临瘦西湖北端居然有一片绿树蓊郁、岗峦起伏的黄土丘陵,称作蜀冈,海拔不过数十米,但确是扬州最高的地方。唐代扬州城址是“上下两重城”,以蜀冈为分,蜀冈上为子城(亦称衙城、官城),蜀冈下为罗城(居民商业区),子城罗城上下相联,形成了周长约四十华里的唐代扬州城。蜀冈分为三峰:东为观音山,西峰是司徒庙,中峰就是著名的大明寺。
从瘦西湖上岸迎面就是蜀冈景区,近处上行是大明寺,右首远处是观音山
http://s2/middle/5cfc6ff2tb7b9c3baa291&690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多年来,几经重建,香火不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面应该肯定有大明寺吧?
大明寺内的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塔高九层,气势宏伟,当时用以供养佛骨。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曾多次登临,并赋诗舒怀。
大明寺的山门、牌楼和寺内东侧重修的栖灵塔 http://s10/middle/5cfc6ff2tb7b9be269079&690
唐朝鉴真大师(688-763))是扬州人,东渡后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他曾任大明寺住持,使得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鉴真纪念堂就在大明寺内,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
http://s5/middle/5cfc6ff2n82000d3693e4&690&690
平山堂是非常有名的建筑了,它是北宋大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知任扬州公余之暇,欧公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游目骋怀,堂前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平山堂的这副楹联真可堪称绝对!
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诗词歌赋凭吊前贤,也留下名篇无数,最有名的就是苏东坡的那首缅怀恩师、叹惋人生的《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http://s13/middle/5cfc6ff2t78c5c88413ac&690
当天天气尚好,我从平山堂所在的大明寺看下面的扬州城已经模糊若此,当年欧公坡老等等先贤坐于堂上能见更远处对岸的镇江江南诸山,可见空气能见度古今天上地下了。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欧阳修);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王安石);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秦观);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苏辙)相基树楹气势庞,千山飞影横过江--(梅尧臣)---今天,站在平山堂前,我们只能发思古之情,在前人的文字里用心来看远山了!
数里之外的扬州城只是依稀之中,漫说江南的镇江诸山了
http://s13/middle/5cfc6ff2tb7b9bb56329c&690
平山堂后是谷林堂和六一祠,都是纪念欧阳修的建筑。
http://s15/middle/5cfc6ff2n82000f71e24e&690&690
寺内平山堂西侧有一眼天下第五泉,现在已然干涸,唐代茶圣陆羽评价此泉“清澈甘冽宜茶好水”,乾隆下江南时此泉尚还涌水。
http://s12/middle/5cfc6ff2tb7b9c1067d5b&690
在我国绘画史上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著名的石涛和尚(1630-1724),晚年定居扬州,渡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五年,也是他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创作上最为纯熟、最为旺盛的时期。石涛之墓原在平山堂西,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捣毁,后东移百米在此地立塔,上刻“石涛大和尚之墓”,经常有人香烛拜祭。
http://s14/middle/5cfc6ff2n82000f4a929d&690&690
大明寺年轻的仁果和尚在素描寺中的老树,希望石涛大师的神来之笔后继有人!
http://s5/middle/5cfc6ff2tb7b9d832eca4&690
蜀岗东边的观音山是隋炀帝行宫迷楼的故址,迷楼奢侈华丽异常,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后人在此建观音寺(下图黄色的建筑),再往右行的城墙内是唐代扬州衙城所在。http://s14/middle/5cfc6ff2tb7b9b64f0b7d&690
当年昏君歌舞淫乐醉生梦死的迷楼成了青灯古佛宝相庄严之地,历史轮回得有点幽默。“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就在距此数里的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
http://s15/middle/5cfc6ff2tb7b9db6eb83e&690
扬州革命烈士陵园也建在蜀岗,在大明寺和观音山之间的万松岭上。
http://s7/middle/5cfc6ff2tb7b9b9540196&690
于篇幅和图片的限制,今天就说这三“最”,下次的博文里咱们接着说。(待续)
2010.03.29
点击红字请见:《扬州八“最”(下)》、《广陵行》、《吴山点点水长东---镇江记行》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