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考试学习材料(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基本能力考试试题示例
(2013-06-18 16:48:26)2010年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基本能力考试试题示例
测试分通识与学科课程两卷,总分为200分,通识考试满分为100分;学科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开考时同时发放两科试卷,中间不休息。考试结束,密封后分装在不同的试卷袋中。两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附件1:
通识部分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 )。
A、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
B、智力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德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劳动技术与实践力
2、教育要求应控制在(
A、对儿童来说感觉很容易
C、对儿童来说感觉很难
3、教育改革新的要求强调使(
A、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C、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
4、启发性教学的实质在于(
A、教师问学生答 B、学生问教师答
C、教师讲学生听 D、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学要针对(
A、 后进生
6、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 )。
A、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B、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
C、对学生多表扬,不能批评学生 D、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跟着学生走
7、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是学生起点、教科书和(
A、课程标准 B、课后练习的要求
8、备课必做的三个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教学设计和( )。
A、制作课件 B、了解学生 C、设计板书 D、设计试题
9、学生在课堂上向你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不能马上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时,正确的做法是:(
A、肯定学生提出一个难倒教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余与老师讨论
B、指责学生胡思乱想,责令其坐好听课
C、告诉学生不能提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D、不理会学生的提问
10、学生的道德(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A、理论 B、意识 C、观念 D、行为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将判断符号直接标在下表对应的空格里。)
1、学生的知识获得都必须经历一个亲自实践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健康不单是指个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生理状态。√
4、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5、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听课。×
6、校本课程是由国家编制、学校实施和学生评价的课程。×
7、讲授法运用不当,会出现满堂灌,所以教学中不能采用讲授法。×
8、教师只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学生的能力就必然得到发展。×
9、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
10、良好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三、简答题
1、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我赞同教师丙的做法。因为他能尊重学生,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教学能力?
答:(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3、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又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导,学生记的过程。你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四、案例分析题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在上课时分心甚至“捣蛋”时,教师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答:面对学生的分心捣乱,教师应进行深入的反思,这时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时的反叛。教师在教学中,教法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面对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途径,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倾听。
要尊重学生,做到民主平等;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附件2:
中学语文试题示例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蹒跚(mán)
B.惬意(qiè)
C.腼腆(tiǎn)
D.骈进(pián)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B. 不记其数
C. 再接再厉
D. 中流砥柱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经过公安干警的昼夜奋战,震惊全市的“5· 19”盗窃案终于水落石出,犯罪分子已缉拿归案。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凡到过岳阳城的诗文大家,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诵。
(二)简答题
1.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1)上述文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以上选段的故事情节(不超过10个字)。
二、教学实践
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答题。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墩小学,位于五指山下,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蜿蜒流淌的马干河和龙牛河是3个村38名学生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季和汛期,马干河、龙牛河20米宽的河水水位上涨迅猛,河面上搭建的简易木桥很快就会被淹没或冲走。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背学生过河。
(1)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要根据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的事迹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活动,那么请你完成以下的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①
(2)为深化活动的主题,增强活动的实效,请你以两位老师的事迹为中心写一段感言,作为这次主题班会的结束语。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现代文《开始》,完成第11--15题。
开
①婴儿在产房中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开始;冰雪在山坡上的消融成河,是春天的开始;人与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是沟通的开始;双方在心中用尊重握手,是平等的开始;看到口渴难受的陌生人,懂得递上一瓢水,是爱心的开始;送人玫瑰后,发现手有余香,是快乐的开始。
②退是进的开始,输是赢的开始;舍去是得利的开始,赠与是共享的开始;号角是冲锋的开始,掌声是荣誉的开始;多愁是诗人的开始,沉思是哲人的开始;偏心是浑聩的开始,独裁是强权的开始;自足是平庸的开始,贪婪是罪恶的开始;追逐是迷乱的开始,骄奢是腐朽的开始。
③每一次开始都昭示着最终的结束,而每一次结束又意味着新的开始。草青了会枯,草枯了还会再青;花开了会谢,花谢了还会再开;云聚了会散,云散了还会再聚。不要在开始中期待太久,不要在结束中留恋太多。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挽救的结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事,该开始的时候,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干净利落地结束。
④生命在哭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所不同的是,因为你的奉献、你的付出、你的爱,你去世后,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你恸哭。这样的结束,是对开始最完美的回报。家庭在甜蜜中开始,又在幸福中永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双方的欢笑、体谅、扶持、恩爱,这样的局面,是开始最温暖的馈赠。
⑤《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却很难。成就事业的人,不一定占据了最好的开始,却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就因为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成功。可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苦心孤诣,为人生设计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始,然而常常因为虎头蛇尾,最终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废。
⑥这个世界,又悄无声息的开始,有轰轰烈烈的开始,有谨小慎微的开始,有大刀阔斧的开始,有遮遮掩掩的开始,有半推半就的开始,有心怀鬼胎的开始,有光明磊落的开始。人生的每一段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赋予自己不同的开始方式。这些方式,折射着一个人经营生活的的心性、眼界、胆魄、气度和襟怀。
⑦一粒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云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设,可以成就雄壮而宏伟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1.
2.文章第②段提出了许多关于“开始”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之一,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
3.文章第⑤段引用《诗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从内容理解的角度,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试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鉴赏。
(二)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第16---19题。
送东阳马生序(略)
(1)无从致书以观(
(3)尝趋百里外(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8.选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了自己的学习经历的?试分点概括。
19.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用浓笔渲染了老师的严厉,其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诗人汪国真在《生命与使命同行》中写道:我们像一支响箭/一往无前地出征/我们不是风中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我们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根据你对以上诗歌的理解,自立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