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考试学习材料(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基本能力考试试题示例

(2013-06-18 16:48:26)

2010年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基本能力考试试题示例

 

  测试分通识与学科课程两卷,总分为200分,通识考试满分为100分;学科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开考时同时发放两科试卷,中间不休息。考试结束,密封后分装在不同的试卷袋中。两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附件1:    

通识部分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  )

A、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

B、智力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德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劳动技术与实践力

2、教育要求应控制在(  )的程度上,才能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A、对儿童来说感觉很容易      B、对儿童来说有难度但努力能达到 

C、对儿童来说感觉很难        D、对儿童来说没有特定要求

3、教育改革新的要求强调使(    )。

A、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      B、每个学生都达到高素质要求

C、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  D、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相同的发展

4、启发性教学的实质在于(   )。

A、教师问学生答   B、学生问教师答   

C、教师讲学生听   D、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学要针对(    )进行教学。

A、 后进生   B、 优秀生   C、中等生    D、 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

6、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  )。

A、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B、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

C、对学生多表扬,不能批评学生  D、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跟着学生走

7、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是学生起点、教科书和(    )。

A、课程标准   B、课后练习的要求   C、统考的题型   D、家长的要求

8备课必做的三个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教学设计和(  )。

A、制作课件   B、了解学生   C、设计板书   D、设计试题

9、学生在课堂上向你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不能马上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时,正确的做法是:(   )。

A、肯定学生提出一个难倒教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余与老师讨论

B、指责学生胡思乱想,责令其坐好听课

C、告诉学生不能提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D、不理会学生的提问

10学生的道德(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A、理论  B、意识  C、观念  D、行为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将判断符号直接标在下表对应的空格里。)

1学生的知识获得必须经历一个亲自实践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健康不单是指个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生理状态。

4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5、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听课×

6校本课程是由国家编制、学校实施和学生评价的课程。×

7讲授法运用不当,会出现满堂灌,所以教学中不能采用讲授法。×

8教师只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学生的能力就必然得到发展。×

9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

10良好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三、简答题

1、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我赞同教师丙的做法。因为他能尊重学生,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教学能力?
答:(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3)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又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导,学生记的过程。你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答: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是联系学生和教师教与学的桥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

四、案例分析题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

“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

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

“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

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在上课时分心甚至“捣蛋”时,教师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答:面对学生的分心捣乱,教师应进行深入的反思,这时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时的反叛。教师在教学中,教法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面对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途径,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倾听。

要尊重学生,做到民主平等;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附件2

中学语文试题示例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跚(mán     邻(      ráo       不舍(guō

B意(qiè     jié     cuī        尽职守(     

C.腼tiǎn    哑(yīn      痛(zhì        面面相

D进(pián   huì              浑身数(xiè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相形见绌    相濡以沫    相辅相承    天翻地覆

B. 不记其数    川流不息    见异思迁    伸张正义

C. 再接再厉    义愤填膺    栩栩如生    截然不同

D. 中流砥柱    惟妙惟肖    迎刃而解    别出新裁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 

A.经过公安干警的昼夜奋战,震惊全市的“5· 19”盗窃案终于水落石出,犯罪分子已缉拿归案。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凡到过岳阳城的诗文大家,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诵。

 

(二)简答题

1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1)上述文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以上选段的故事情节(不超过10个字)。

 

    (3)从上面语段中,你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教学实践

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答题。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墩小学,位于五指山下,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蜿蜒流淌的马干河和龙牛河是3个村38名学生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季和汛期,马干河、龙牛河20米宽的河水水位上涨迅猛,河面上搭建的简易木桥很快就会被淹没或冲走。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背学生过河。

    事迹一经传出,媒体争相报道。

1)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要根据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的事迹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活动,那么请你完成以下的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不少于三项)

                                                                                                                                                                                                                                                                                                                               

2)为深化活动的主题,增强活动的实效请你以两位老师的事迹为中心写一段感言,作为这次主题班会的结束语。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现代文《开始》,完成第11--15题。

   

                    马德

①婴儿在产房中的第一声啼哭,是生命的开始;冰雪在山坡上的消融成河,是春天的开始;人与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是沟通的开始;双方在心中用尊重握手,是平等的开始;看到口渴难受的陌生人,懂得递上一瓢水,是爱心的开始;送人玫瑰后,发现手有余香,是快乐的开始。

②退是进的开始,输是赢的开始;舍去是得利的开始,赠与是共享的开始;号角是冲锋的开始,掌声是荣誉的开始;多愁是诗人的开始,沉思是哲人的开始;偏心是浑聩的开始,独裁是强权的开始;自足是平庸的开始,贪婪是罪恶的开始;追逐是迷乱的开始,骄奢是腐朽的开始。

③每一次开始都昭示着最终的结束,而每一次结束又意味着新的开始。草青了会枯,草枯了还会再青;花开了会谢,花谢了还会再开;云聚了会散,云散了还会再聚。不要在开始中期待太久,不要在结束中留恋太多。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挽救的结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事,该开始的时候,要义无反顾地开始;该结束的,就干净利落地结束。

④生命在哭声中开始,又在哭声中结束,所不同的是,因为你的奉献、你的付出、你的爱,你去世后,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为你恸哭。这样的结束,是对开始最完美的回报。家庭在甜蜜中开始,又在幸福中永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双方的欢笑、体谅、扶持、恩爱,这样的局面,是开始最温暖的馈赠。

⑤《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却很难。成就事业的人,不一定占据了最好的开始,却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就因为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成功。可惜,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苦心孤诣,为人生设计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始,然而常常因为虎头蛇尾,最终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废。

⑥这个世界,又悄无声息的开始,有轰轰烈烈的开始,有谨小慎微的开始,有大刀阔斧的开始,有遮遮掩掩的开始,有半推半就的开始,有心怀鬼胎的开始,有光明磊落的开始。人生的每一段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赋予自己不同的开始方式。这些方式,折射着一个人经营生活的的心性、眼界、胆魄、气度和襟怀。

⑦一粒尘埃,在空气中凝结,最后生成磅礴云雨;一粒沙石,在蚌体内打磨,最后结成昂贵珍珠。有时候,渺小的开设,可以成就雄壮而宏伟的事业;有时候,平凡的开始,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

                                            (选自2007年《读者》第18期)

1.  试用简要的文字概述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②段提出了许多关于“开始”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之一,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

 

 

3.文章第⑤段引用《诗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从内容理解的角度,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试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鉴赏。

 

 

 

(二)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第16---19题。

送东阳马生序(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2送之(              

3趋百里外(                  4其欣悦(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8.选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了自己的学习经历的?试分点概括。

 

19.作者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用浓笔渲染了老师的严厉,其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诗人汪国真在《生命与使命同行》中写道:我们像一支响箭/一往无前地出征/我们不是风中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我们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根据你对以上诗歌的理解,自立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